《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
- 《文言文》
- 2024-07-12 09:06:09
《论语》十二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
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温故而知新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饭疏食,饮水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三军可夺帅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博学而笃志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赏析
《论语》十二章中的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个人修养和品德的提升。他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复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运用于生活。
同时,孔子也注重个人的自我反省和修养。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要求人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行为,检查是否尽心尽力、诚实守信。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对于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境界。孔子通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等描述,揭示了人生的成长和成熟过程,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完善的人格。
创作背景
《论语》的创作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当时,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他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于是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希望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恢复社会的秩序和和谐。他的思想得到了众多弟子的支持和传承,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7-12 09:06:0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8488.html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