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文言文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25 12:37:23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文言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文言文翻译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生病的友人,恰逢胡贼攻打城池。友人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舍弃道义来保全性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能做的事吗?”
胡贼已经到来,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
胡贼听了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于是调回军队,撤走了。整个郡城都因此得以保全。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文言文赏析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记述荀巨伯的言行,展现君子重视节义的精神。
文章记述荀巨伯探望患病的友人,恰逢胡兵围攻郡城,处境危急。友人因患重病而无法走避,却不忍荀巨伯一起身陷险境,于是劝他离开。不过荀巨伯断然拒绝,表示不会为了保命而离弃道义。其后胡兵到达,荀巨伯无畏无惧,向胡兵请求以自己的性命换取友人生存。胡兵因为荀巨伯的高义行为而感到惭愧,退兵而去。结果不仅荀巨伯与友人能够保全性命,全郡人都逃过一劫。
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故事开端已呈现紧张状况,荀巨伯去探望友人,遇上胡贼攻郡,处境危急。故事的发展是,友人劝荀巨伯离去,荀巨伯断然拒绝,令读者诧异。其后胡兵到达,质问荀巨伯“汝何男子,而敢独止”,荀与胡兵碰个正着,情况更是危急,是高潮所在;之后,荀巨伯毫无畏惧,向胡兵提出愿以己命换友命的请求。此刻,荀巨伯的生死就系于胡兵手上了,结果出人意表,胡兵竟然受感动,不但不杀他,还班军而回。作品篇幅虽短,却具备短篇小说的完整结构,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感染力十足。
语言运用上,本文极为简洁精炼。主要以几段对话组成,敍事的语句只有“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贼既至”,“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可谓要言不烦。至于几段对话,不但简短精要,而且极具以言写人之妙,如一句“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就写活荀巨伯看重情义、道义的性情;又如对胡兵说的“宁以我身代友人命”一句,更见其无畏无惧、重情重义的高尚品格。全文不到一百二十字,清楚写出事情的始末和人物的言行,文辞简洁,笔力非凡。
文章善于运用衬托,令人物形象鲜明。作者以荀巨伯的友人不忍荀巨伯一起身陷险境而劝离,衬托荀巨伯不愿“败义以求生”,宁死也要相伴友人的有情有义;另一方面,又以胡兵得知荀巨伯的义行后,感到惭愧而退兵,衬托出荀巨伯节行之高尚。
作者/出处
刘义庆
刘义庆(公元四〇三──四四四),南北朝时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他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姪儿,武帝仲弟长沙王(刘道怜)的次子,后过继武帝三弟临川王(刘道规)为嗣。为人性简素谦虚,好佛寡嗜欲,喜爱文学,为武帝所重。永初元年(公元四二〇)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加辅国将军、尚书左仆射,后出镇荆州,招聚文学之士,有名的诗人鲍照即曾在其幕中。着有《徐州先贤传》及《世说新语》。卒谥曰“康”。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及至宋代,因与汉代刘向《世说》区别,改称《世说新语》。自东汉后,月旦之风始盛,魏晋崇尚清谈。《世说新语》一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内容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名士的言行轶事,写作原材料或来自史料,或来自作者的所见所闻。
全书依内容分为三十六类,以“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串行于首,而终于“仇隙”。所记各则言行轶事,以类相从。每则长短不一,不过大多是短篇。其文本俊雅简丽,故事趣味盎然,造意清新可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鲁迅谓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其文学价值高之外,犹能保存史料,兼具历史价值,唐人修《晋书》,多所取材。
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德行》一卷记述了不少人物的言行事迹,展现优秀道德品行之典范。本文标题截自文章的首句。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25 12:37:2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882.html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