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彭丽生书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18 12:46:01

复彭丽生书原文

复彭丽生书

    前承惠书,存唁不孝;顷又蒙手书,所以期勖故人,甚笃且勤。国藩积愆丛慝,无实行而盗虚声,为神明所不容;乃不陨灭我躬,而祸延于吾母。椎心悔憾,盖不得自比于人类,其又何经济之足言?顾如足下所称︰“今日不可救药之端,惟在人心陷溺,绝无廉耻”云云,则国藩之私见,实与贤者相脗合。

    窃尝以为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退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足下与某公书,言之至为深痛。积年痒疥,为君一搔,忧患余生,得少快慰。

    国藩来此,盖以鄂中失守,恐其回窜,不得不出,以自别于畏死者之徒。至于求有补济,则肮脏之性,将以方枘周旋于圆凿之中,亦知其鉏铻而鲜当矣。刻下所志,惟在练兵、除暴二事︰练兵、则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除暴,则借一方之良,锄一方之莠。故急访公正绅耆,佐我不逮先与以一书,然后剀切示谕之。

    年来饱更世故,又经忧患,齿发稍侵,精神颓败。幸故人一来顾我,相对敍论,收召散亡之魂魄,祓濯如山之尘垢,庶生新机而还旧识;即拯时艰于万一,亦未可知。郭筠仙、刘霞仙、罗罗山,及平日交旧,都来此间︰尚望足下惠然命驾,无任伫企!

复彭丽生书译文

    上次承您赐给我信,慰问我这个不孝的人,现在又接到您的手书,对于老友所期许勉励的,非常殷勤和诚恳。国藩的罪孽深重,没有实际的作为,只是盗取了一点虚名,是神明不能容许的;却偏偏我自己没死,反把祸事牵累到我的母亲身上。像拿椎子刺着心那样又悔又恨,实在不能算是一个人了,哪里还有甚么治国经世的主张可以说的呢?

    不过像您所说:“现在大局没法挽救的根本原因,只在人心陷溺在罪恶里不能自拔,弄得一点廉耻也没有了。”这些话,国藩个人的意思,确实和您完全相同。

    我个人总以为没有兵不必忧虑,没有饷不必痛哭。只是看看如今世上,要想物色一个见利不先争着夺取、做他应做的事惟恐落后、忠心耿耿的人,都不能马上找到;即便找到这么一个人,却又委屈在卑下的地位,往往抑郁沉闷,不能伸展自己的怀抱,因而受了挫折,遭了罢免,以至死亡。

    但是那些只知一味贪财,遇到当做的事退缩不前的人,居然高视阔步,飞黄腾达,有富贵,有名誉,到老仍然健在不死。这真是令人浩叹的事!我曾看到您给某公的信上,对于这一点说得非常沉痛。像是患了多年的痒疥,给您一下子就搔着了,使在忧患中生活的我,也能够稍为快慰一些。

    国藩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武昌已经沦陷,恐怕他们回头窜扰,不得不出来,使自己和那些怕死的人们有所区别。至于对大局的补救办法,就拿我伉直的个性来说,犹如把方枘纳入圆孔里去一样,也自知扞格不入,一定不会适当的了。

    最近我决心做的,只在训练军队和铲除***两件事:训练军队,就好比害了七年之久的病,必须寻求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般;铲除***,就是借助一个地方的善良,剪锄另一个地方的坏人。所以我急切地访求公正的士绅和长者,来给我帮忙。已经先写了信去邀请,以后再把详情切实告诉给他们。

    年来饱尝无数世上的变故,又经历许多愁苦患难的事件,牙齿和头发,都有点摇动和脱落了,精神也萎靡不振。很希望老友能来看我一下,彼此对面谈谈,好收回我已经散亡的魂魄,清洗我已经堆积得像山那样厚重的尘垢,这样,或者能够生出新机,恢复固有的识力,在万一中可以挽救大局,也说不定。

    郭筠仙、刘霞仙、罗罗山以及其他老友们,都已经来到这里了;更盼望您也早一点起程,我忍不住直挺挺地站着,跷起脚来等候您!

    复彭丽生书译作者/出处

    曾国藩

    曾国藩(公元一八一一——一八七二)字伯涵,号涤生,清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任吏部侍郎。因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为清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后官至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卒谥“文正”。清朝自道光以后,官场社会都趋腐化,曾氏倡行公忠诚朴来统率部属,风气为之一变;当时的名臣贤士及文人,如左宗棠、李鸿章、薛福成、吴汝纶等,都出自他的幕下门下。他的学问博探经子百家,破除汉学宋学的门户之见,聚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于一身,但中心思想,仍在孔孟程朱的儒学,为近世自王阳明而后的第一大儒;他的日记、家书等论修养的着作,今日仍为世人传诵。在文学上,他是桐城派文章的发扬光大者。着有诗文集、奏议、尺牍、家书、家训、日记,纂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有《曾文正公全集》。

复彭丽生书译创作背景

    这是作者回复他的朋友彭丽生的一封书信。那时作者适丁母忧,太平军起,奉命在籍督办团练。彭丽生写给作者的信中,曾谈到当时国家的病根所在,并对作者备致期许之意。作者这封复信,就是针对来书所提出的问题,表示了自己对于国事的关切,以及不得不出任艰巨的苦衷,并邀约彭丽生前来帮忙。本文选自《曾文正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