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一首示子侄文言文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18 12:38:50

为学一首示子侄文言文

为学一首示子侄文言文翻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一首示子侄文言文翻译

    天下的事情真有难和容易的分别吗?如果去做,纵然难的也容易了;如果不做,纵然容易的也难了。人们做学问真有难和容易的分别吗?如果用心研究,纵然难的也容易了;如果不用心研究,纵然容易的也难了。

    假定我的资质愚笨,跟不上人家;我的材能低劣,跟不上人家;但是如果天天肯用心去研究,持久而不懈怠,到有了成绩时,也就不会再知道自己是愚笨和低劣的了。假定我的资质聪明,比人家好一倍;我的材能敏捷,比人家好一倍;

    但是如果丢在一边不去用它,那么,这跟那原本愚笨和低劣的人,就没有甚么不同了。圣人的大道,是终于传给那位以愚鲁着称的曾参的。这样说来,所谓愚笨、低劣、聪明、敏捷等等的分别,难道真有经常不变的道理吗?

    四川的边境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穷的对富的说:“我想去南海,你看可以吗?”富的说:“你凭甚么去呢?”答道:“我只要一只水瓶一只饭碗就够了。”富的说:“我从近几年来,就想雇只船去,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办到。你凭甚么去呢!”

    过了明年,贫的从南海回来了,说给富的听,富的感到惭愧。从四川西边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啊。富的和尚不能去,穷的却到了。立志做学问的人,反而跟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所以,聪明和敏捷,虽然可以仗恃,但有时也不可以仗恃;自己仗侍着自己的聪明和敏捷,就不去用心做学问,是自己毁坏自己的啊。愚笨和低劣,虽然可能受到它的限制,但也不一定要受到它的限制的;自己不甘于为愚笨和低劣所限制,肯去努力不倦地做学问,是能够自己勉力的啊。

为学一首示子侄文言文赏析

    本文主张做学问要用心、持久地去研究,即使资质不好、材能低下,也可以达到成功;因此,做学问并不是一定有难易的分别,全看能不能用心、持久地去研究罢了。文中“学之,则难者亦易矣”,“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力学不倦,自力者也”,都是点明主题的地方。

    议论文一般都是包括四个成分,即一、总纲;二、分论;三、例证;四、结论。本文正是一篇很好的范例。开头用疑问语气冒起,先以“天下事”来作陪衬,引出“学之”一语,作为总纲。次段即分论资材低下的人,能学终于有成;资材优越的人,不学仍归无用,仍在详论“学之”一语。此段并引曾子的能传圣人之道作证,用疑问语气,指出人的资质和材能,并非不能改变。第三段举出了一个现实的事例,证明“学之”一语的正确无误;仍以疑问语气反问读书人不如一僧,分外有力。末段是结论,指出聪与敏者不必骄傲,昏与庸者不必自馁,惟一可恃者即见“力学不倦”,仍扣首段“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句。

    本文有一特点,即完全采用的对比法,这是议论文一种常用的写法。首段以“天下事”比“人之为学”,以“难”比“易”,以“为之、学之”比“不为、不学”,以“难者亦易”比“易者亦难”。次段以“资之昏”比“资之聪”,以“材之庸”比“材之敏”,以“不逮人”比“倍人”,以“旦且而学之”比“屏弃而不用”,以“不知其昏与庸”比“其昏与庸无以异”。第三段以“贫僧”比“富僧”,以“一瓶一钵”比“欲买舟而下”,以“自南海还”比“犹未能”,以“人之立志”比“蜀鄙之僧”。末段以“可恃而不可恃”比“可限而不可限”,以“自恃”比“不自限”,以“不学”比“力学”,以“自败”比“自力”。这些对比都非常显明,都是帮助读者领悟本文主张,因而信服实行的。

    作者/出處

    彭端淑

    彭端淑,字樂齋,清朝四川丹稜縣人。雍正(清世宗胤稹年號)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進士;做過「吏部郎中」和「肇羅道」。後辭官回家,致力古文辭,主講錦江書院,名重一時。他的詩文,樸實厚重,不倘辭藻;著有《白鶴堂詩文集》。

    創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教訓他的子姪們的一封家書。文中講的是研究學問的問題,所以稱做「為學」。一首,是一篇的意思。示子姪,是給子姪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