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针的原文和译文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18 09:16:13

铁杵磨针的原文

铁杵磨针的原文和译文

   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故,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妇曰︰“功到自然成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铁杵磨针的原文和译文

    李白(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学习),离开了。在(他)离开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个正在磨铁杵(铁棒)的老妇人。李白问她(磨铁杵)的原因,老妇人说:“我想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听了后)嘲笑她(的行为)很笨拙,老妇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细针)。”李白听了非常感动,于是回去继续完成他的学业。最终他完成了学业,并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士人(名士)。

铁杵磨针赏析

    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无论是不是确有其事,但借助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气,中国人常用这个故事来教导小孩子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

    李白少年时,人虽聪明,但贪玩懒散。一天,他读书读了一段时间,怎也弄不懂书里讲的是甚么意思,于是把书一合,就逃学出去玩耍了。李白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他好奇地问老婆婆在干甚么,老婆婆告诉他要把铁棒磨成一根针。李白嘲笑老婆婆愚笨,一根粗铁棒,怎能磨成一根针?但老婆婆却说,只要下了功夫,自然就会成功。聪明的李白一听此言,立刻有所领悟,如果在学习上,他也能像老婆婆那样拿出磨铁棒的精神,一定能把书读懂的。自此之后,李白努力学习,终于学有所成;虽然他没有做大官,但却成了一位大诗人。

    这节文本只有寥寥四十七个字,叙事的部分极为简洁,只用“李白读书未成,弃去”及“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等数语,便交代了前因和后果。故事的重心,在于李白和老婆婆的一问一答,透过对话,把两个人物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少年淘气放浪但又勇于自省的李白;看似愚拙而富于人生阅历、充满生活智能的老婆婆,都给人极深的印象。作者透过老婆婆“功到自然成”这富于哲理的说话,揭示这个故事的主旨:无论做甚么,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就能做出成绩。

    成语“铁杵磨针”、“铁杵成针”,或是俗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都是出于这个故事。

    作者/出处

    陈仁锡

    陈仁锡(公元一五八一——一六三六),明代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明卿,天启进士,授官翰林编修,因得罪权宦魏忠贤被罢职。崇祯初复官,官至国子监祭酒。陈仁锡讲求经济,性好学,喜着述,有很多着作传世。其中《史品赤函》辑录古今逸史,上起古初,下迄于《晋书》。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陈仁锡的其中一本书《史品赤函》。这本书辑录古今逸史,上起古初,下迄于《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