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18 09:21:10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

    这节文本写山水景物,虽然只有六十八个字,但画意无穷。

    山川的秀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的话题。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一望见底。两岸石壁色彩斑驳,交相辉映;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层林翠竹。清晨迷雾渐散,山林中传来猿鸣鸟啼的喧闹之声;傍晚夕阳西下,水面上时时闪现鱼儿跃出水面的点点鳞光。这种种的美景实在堪称人间仙境。可惜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没有谁能真正领略山水的妙处了。

    作者下笔,处处体现出精心的安排。首句点出“山川之美”这一主题,统领全篇。接着具体写景,分别从山、水、石壁、林竹等着笔,勾勒出一幅山石峥嵘,林木森郁的画面。接下来,又分别描写山林清晨的喧闹和江湖黄昏的沉静,传达出江南山水特有的韵致。最后,以人间天堂来赞美自然景色,抒发奇景难得,知音更难求的感慨,与首句“古来共谈”相呼应。

    最后一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用一个“与”字,可谓千锤百炼,到此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这虽是信的一部分,却并不只是针对谢征个人而发,文中美景的铺述,实际含有与人共赏的期待。

    全文以四字句为主,并杂以五、七言句式,有散句也有骈句。散句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等,整齐中不乏变化灵动之美,韵致天然。骈句则对仗工整,或上下相对,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或隔句相对,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篇文章基本是六朝流行的骈文形式。一般的骈文作品,易有雕章琢句的毛病,但这篇短文,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述了江南山水的清新秀美,别有一番情韵。

    作者/出处

    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四五六——五三六),字通明,丹阳秣陵(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南)人。他学识渊博,在南齐时曾做官,后去官隐居于句容句曲山(今茅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固辞不就,但遇有朝廷大事往往向他咨询,故当时被称为“山中宰相”。

    创作背景

    本文是陶弘景给谢征(一作谢微)原信的一部分。谢征好学,善属文,曾任中书舍人,故以官职称其名。信的内容主要描述山水景色。据《南史》本传所说,陶弘景“***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在这篇短小的文本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钟情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