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宕山日记后文言文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17 20:47:41

游雁宕山日记后文言文

游雁宕山日记后文言文翻译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攲。洞有口如卷幙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濶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盘折,逾岰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邱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游雁宕山日记后文言文翻译

    从初九那天离别天台山,初十就到达黄巖县,太阳已经偏西了;出南城门叁十里路,住在八岙地方。

    十一日,走了二十里,登上「盘山岭」,望见雁荡山那些山峯,峯上的芙蓉高插天空,花瓣片片扑到人的眉端。又走了二十里,在大荆驿地方吃了饭。向南走,渡过一条小溪,看见西边山峯上缀着滚圆的大石;僕人们指划着说是两头陀,我怀疑或者这就是「老僧巖」吧,但又不很像。

    再走五里,过了「章家楼」,才看到老僧的真面目︰穿着袈裟,秃头顶,真像在那里直立着一样,大约有一百呎高。旁边又有一个像小童模样的,在后面弯着腰,塬来先时是给老僧挡住了。从「章家楼」再走二里路,在半山腰发现了「石梁洞」,洞们是朝东的;门口那一根石梁,从洞顶斜插到地面上,像飞虹下垂一般。

    从石梁旁边空隙里一层一层的磴道上去,真是高爽开朗。坐了一会,就下山;从右面山麓行过「谢公岭」,又渡过一条山涧;沿着涧水往西走,就是去「灵峯」的道路。刚刚转过了山坳,道两旁的山就像墙壁般那样陡峭,矗立天际,那些山峯重叠高耸,有的如同刀削转钻穿,有的如同对生的双笋,有的如同英挺的芝草,有的如同竖立着的笔管,有的如同倾斜着的帕头。

    那些山洞有的洞门如同捲起的帐幕,那些潭水有的碧绿得如同滤过的靛青;「双鸾峯」和「五老峯」,一个是翅膀联着翅膀,一个是肩膀挨着肩膀。这样走了里把路,便到达「灵峯寺」。顺着寺边攀登「灵峯洞」;峯是中空的,孤立在寺的后面。旁边有空隙可以进去。

    从空隙里经过了好几十层的石级,便直上到洞顶,塬来是一座幽深圆敞的平臺,有一些罗汉像在那里。坐着玩到有了夜色,才回到「灵峯寺」。

    十二日,吃过饭,从灵峯的右山脚行去,找到「碧霄洞」。返回旧路,到达「谢公岭」下;向南过料「响巖」,再行五里路,就到了「净名寺」的路口。进去觅「水帘谷」,塬来是两座山崖相夹着,那水就从山崖顶上飘下来的。离了「水帘谷」,走五里,到了「灵巖寺」,四面都是绝壁,高可摩天,地好像给噼开了一般,曲曲折折地走进去,如同另外开闢了一个广大的境界。

    寺在中央,朝南,后背就是「屏霞嶂」,嶂顶是平的,紫色,高度有几百丈,宽度也差不多。嶂的最南端,左边是「展旗峯」,右边是「天柱峯」。从嶂的右边到「天柱峯」去,中间首先看到的是「龙鼻水」;这个龙鼻子的洞穴,是从石缝里一直上去的,像「灵峯洞」,却比较小。

    穴里的石头都是黄紫颜色,惟独石缝口上有一缕石纹,是红青色的,相当润泽,很像鳞爪的形状;从顶穿入洞底,垂下的那一头像鼻子,鼻孔可以容下手指,水就从那里面滴下来,滴到下面的石盆上。这是「屏霞嶂」右边第一个奇景。再往西南走,就是「独秀峯」,比「天柱峯」小,但是高度和尖锐的样子,却不次于「天柱峯」。「独秀峯」下面是「卓笔峯」,高度只有「独秀峯」的一半,尖锐则相同。

    两峯的南坳,有飞瀑轰然向下倾泻,就是「小龙湫」。隔着「小龙湫」,和「独秀峯」相对的,是「玉女峯」。峯顶有春花,直像插在发髻上的一般。从这里过了「双鸾峯」,就到达「天柱峯」。「双鸾峯」只是两个山峯并着竖起,峯间有「僧拜石」,穿着袈裟,弯着腰,很像。从嶂的左边到「展旗峯」去,中间首先看到的是「安禅谷」,这个谷就是「屏霞嶂」的下巖。

    东南是「石屏风」,样子和「屏霞嶂」相似,高和阔却只有「屏霞嶂」的一半,这山峯正插在「屏霞嶂」的尽头。「石屏风」顶上有一块蟾蜍石,跟「屏霞嶂」旁边那块玉龟石对着。从「石屏风」向南走,在「展旗峯」旁的山坳里,有小路可以直上。走完了磴道的石级,给石门槛挡住了;俯着石门槛看看︰下面不着地,上面嵌在高山上。

    外面有两个圆穴,旁边有一个长穴,阳光从穴里射进来,又另外是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为「屏霞嶂」左边第一个奇景。山峯都重叠尖竖,左右环抱着,奇形怪状,什么样子都有,真是天下的奇观!「小龙湫」的下流经过「天柱峯」「展旗峯」,上面架的有桥,桥头就是灵巖寺的山门。

    桥外有「含珠巖」在「天柱峯」的山麓,有「顶珠峯」在「展旗峯」的上面,这又是「灵巖」的外观了。

    十叁日,出了山门,顺着山麓向右边走。一路都是参差不齐的山崖峭壁,和飞动闪耀的五彩云霞。高峻而伸长的一个山峯,叫做「板嶂巖」;巖下突出两个峯尖而互相夹在一起的,是「小剪刀峯」。再往前走,在两重山巖上面,有一山峯矗立天际,名为「观音巖」。「观音巖」的旁边,就是「马鞍岭」,横亘在前面,山径是那样狭小弯曲,只有飞鸟才能通得过,渡过山岰向右转,发现有湍急的溪流,涧底的石头平滑得好像细磨石。

    沿着溪流向内深入,大约距离「灵巖」有十几里路的光景,过了「常云峯」就是「大剪刀峯」立在山涧的旁边。「大剪刀峯」以北,有两层山巖陡然竖起,那就是叫做「连云峯」的,从此山势环绕转合,山巖也就到了尽头了。大龙湫的飞瀑,发出轰然巨响,从上倾下,直捣深潭,不过这山巖伸张了出去,形势非常陡峭,以致瀑布无所附着,腾空飘荡着,不由令人突然目眩心惊,

    深潭上面有宽敞的平臺,相传就是晋朝那位名叫「诺讵那」的阿罗汉当年观瀑的地方。从平臺后面的磴道直上,有一座小亭子中面对飞瀑,蹲在那里看了很久。下来,在一间草舍里吃过饭,这时虽然细雨濛濛不停,可是我的心已经飞到「雁湖」绝顶上去了。于是便冒着雨跑到「常云峰」,从山峯半腰的「道松洞」外面,攀登上一条绝磴,走了叁里路,到达「白云庵」,

    庵已经坏了,里面空无一人;在草丛中有一个和尚,他见来了生人,掉头不顾就跑了。再走了一里路,有一座「云静庵」,便在那里投宿住下。那庵里的和尚,名叫「清隐」,已经有几十年卧在床上不能动,但是还能跟客人说笑。我看了看四面山上云彩阴得很厚,像就要有大雨的样子,不能不为明天早晨忧虑。

    十四日,天气忽然晴朗了,便强约清隐和尚的徒弟,请他做我们的嚮导。清隐和尚说,湖里的草都长满了,已经成了一片荒芜的田地了。他那位徒弟还有事要到别处去,不过答应可以把我们送到山顶。我以为只要到了山顶,当然就可以看到湖的。于是每人提了一根手杖,从深草中往上攀登,走一步就得喘一口气;这样走了几里路,才踏上山顶。往四下里一望,白茫茫一片白云,平舖在山峯下面。

    那些峯头一朵一朵的,都只露出了一个尖顶;经日光一照,就像是莹澈无瑕的冰玉砌成的世界,再也分辨不出哪是海哪是陆来。然而海中的玉环山,还能约莫看出一点痕迹,好像一弯腰就可以拾得起来。往北看看那些山峯,都像墙壁那样平直地立着,里面还有茂密的石笋,参差不齐;叁面都是青翠的山崖环绕,这里的景色更胜过「灵巖」呢。不过山谷非常幽深,人迹罕至,只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望望四面重叠累累的峯峦,都在下面伏着像些小土堆,只有东边那个山峯独高,最东的「常云峯」,还能和它看齐。

    嚮导向我们告煺,指给我们湖就在西边那个山峯上,还得越过叁个山尖;我就照他的话办。谁知越过一个山尖,道路就已经断了;再越过一个山尖,回头看看刚才登上的山顶却已经在天半空里了。我想「雁山寺」上说︰「雁湖在山顶上,龙湫飞瀑的水,就是从雁湖里流下来的。」如今走的这个道,山势渐渐低下来了,但在龙湫飞瀑上头那些涧水,却是从东高峯发源,这里已经隔着两层山谷了;

    因此便返回会再往东走,衝着东峯那个高的跑去。莲舟累了,不能跟着去,便从旧路下山。我同两个僕人,向东越过两个山岭,人迹就断绝了。以后山越发的高峻,山嵴也越发的窄狭,两边夹在一起直竖着,像走在刀背上一样;还有那些石片都跟发怒一般向外伸着,每逢走过一段山嵴,紧接着就是一度陡峭的峯尖,简直都是从刀剑缝里慢慢向上爬。这个样子地一连度过了叁个峯尖,只觉得这地方连脚都容不下,怎么会容得下湖?

    再往前走,已经到了高峯的尽头,一块石头就像用刀从中间噼开的一样;先时只怕那些石锋作弄人,现在却已经没有石锋可以踏上去了。在山崖上犹豫不决,又不敢再走回头路,往下看看,南面石壁之下有一个石级,便从僕人脚上解下来了四条布,悬在崖上空垂下去,先使一个僕人缒下,然后我跟着也缒下,以为到那石级上就可以寻得攀登的道路。谁知下到那里以后,那地方仅仅用得下脚,也没法走,望望山巖下面,很陡,有一百丈深。打算再上去,那上面的山巖悬空叁丈多,没有办法能够飞登。

    用布条繫上试试,布条给突出的石头勒住了,忽然中断;再继续悬上,用尽力量抓住布条向上爬,这才能又爬上了上巖,脱出了危险。回到「云静庵」,太阳已经渐渐西下;我们主僕叁人的衣服鞋子都破了,寻觅「雁湖」的兴致也败了。于是便离开那里下来,又来到「大龙湫」。塬来在积雨之后,怒涛倾盆下注,变幻奇巧,达于极点。那巨雷的声响,那喷雪的形状,比昨天好看得多了。坐到天黑,才出来。向南走了四里路,当夜住在「能仁寺」。

    十五日,在寺后找了几把方竹,细得跟枝条一样;竹林里的新竹,大约直径够一寸,不过太柔嫩,不能做手扙;那些老枝已经砍伐得几乎没有了!于是从山下的路走过「四十九盘」,一路都是沿海向南走,过了「窑岙岭」,到乐清县去。

    

    作者/出处

    徐宏祖

    徐宏祖(公元一五八六──一***一),字振之,号霞客,明代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爱读历史地理书籍,好远游探奇;年二十岁,就开始旅行,先后三十余年,游览了各处的名山胜迹,足迹几遍全国。着有《徐霞客游记》一书,为后世所推重。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乃作者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四月第一次游雁宕山所写的日记。雁宕山,一名雁荡山,简称雁山,在浙江乐清、平阳二县境,绵亘于东海岸,盘曲数百里,跨越瓯江,构成雁荡山脉;因有南雁荡山、中雁荡山、北雁荡山之分,古称“东瓯三雁”。山有百零二峰,十谷,八洞,三十岩,争奇竞胜,蔚为大观。南雁在平阳县西南六十公里,为浙、闽两省交界的分水岭;中雁在乐清县西十八公里;北雁在乐清县东北五十公里。三雁中以北雁(本文所记即此山)风景最胜,拖逦于瓯江北岸,诸峰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绝顶有湖,春归之雁留宿于此,故称“雁荡”。(据元朝李孝光所作《雁荡山纪游》︰“客问山何以雁名也?予为言长老相传绝顶上有大湖,雁过南海,常栖止其中,居人因以为名。》山初不为人所知,宋朝有一位名叫“全了”的和尚,曾在山上建筑了“灵岩寺”,才始显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