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端原文 译文
- 《文言文》
- 2024-06-17 16:07:25
论四端原文 译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说:“人类生来都具有不忍害人的天性。从前圣智的君王正因为具有不忍害人的天性,这便才能有不忍害人的政治。根据不忍害人的天性,实践不忍害人的政冶,治理天下可以说容易得像转动在自己的手掌上一般。“所以说人一生下来都具有不忍害人的天性的原因,这只消看,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才学走路的孩子快要掉下井去,谁也都会激发一种失惊激动和悲悯同情的感情的;但这显然并不是想借此结交这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借此在亲族朋友面前做名誉,更不是恐怕自己将会有不仁的名誉才这样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从这里看来,没有悲悯同情的天性,是没有资格做人的;没有知羞识耻的天性,是没有资格做人的;没有客气谦让的天性,是没有资格做人的;没有是非公道的天性,是没有资格做人的。“悲悯同情的天性,就是仁的基础;知羞识耻的天性,就是义的基础;客气谦让的天性,就是礼的基础;是非公道的天性,就是智的基础。“人的天性里面有这四种基础,犹如他们生理结构上有着手足四肢一般。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有这四种基础而自己还说自己不够为善的条件的,简直是自己毁灭自己的行为;说他们的君上不够为善的条件的,简直是毁灭他们的君上的行为,随便甚么人如果知道本身都具有这四种基础,都能觉悟而去发挥扩充它们,便效果必然会像火焰开始燃烧似地猛烈,水源开始畅通似地奔流的;如果政治领袖真能够去发挥扩充它们,便足以保持天下的安全;如果一点不能发挥扩充它们,便恐怕连自己的父母也侍奉不好。
论四端原文 赏析
全文分为五节;第一节特别专提出一“不忍人之心”,来点破人之道德自觉。平常我们每每对某些对我们自己并无害处的事,仍然觉得“不应该有”;对某些事觉得“应该有”,而并非只就自己利害来说这个“应该或不应该”。这就透现出人有一种普遍价值的自觉。“不忍人之心”使人要反对一些事,而因之也必定要坚持地赞成或主张一些事。这是就其一般性讲。若是专就“不忍人之心”的特殊内容讲,就直通到我们对别人的痛苦灾祸的“无私的悲悯”和救人助人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而处理公共事务(就是政治事务),就有“不忍人之政”;这种“不忍人之政”既然以那种无私的“不认人之心”作根据,在内容上必可以正当。所以孟子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这样为政可以破除一切私意的障得,不费力便能致治。
第二节举例说明“不忍人之心”;人见孺子将入于井,便觉得不安,想救起这个孩子。这时他可以是只有一个“应该不应该”的自觉;不为讨好,不为求名,也不为孩子入井使他感觉上不舒服。这里的例子,只是就“可以有”讲。人只为觉得孩子入井是“不好的”,而不计其他;这是“可以有”的心情。孟子便就此来点明人能追寻一不关利害的“好”或者价值。当然并不是说,凡人想救将入井的孩子时,必然不会有利害打算。但为利害打算而做某些事,那就属于另一类事实,与这里的例子无干了。
第三四节,再推进一步,由人的“不忍人之心”的特殊内容看,可以通到“仁”的德性;与此相类,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和“不忍人之心”相似,是出于一种“应该不应该”的自觉的,因此,孟子先说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因为自觉的“人”必有这种“应该不应该”的自觉──它表现在以上所举的四面。倘若没有,就是人的价值自觉自己湮没自己,就不成为“人”。然后分别地指出,这四种在我们生活中随时发生作用,随时显出的心情(自觉),就透露出四种德性的基础。这是“四端说”的正文。话虽简单,却牵涉哲学上许多大问题;因此,这段话代表中国哲学史上一大关键。
最后,第五节再推进到德性的成长问题。因为仅仅肯定“人有某些价值自觉”,还不能说明人生过程;人生下来充满动物性,自觉心渐渐豁现,价值自觉就展开,人顺此自觉便成就德性,因此,这里永远有一个努力向上的历程。这个历程的具体内容,就是自觉心扩大充实本有的价值自觉。例如,在做一件事时,自觉地去依理而行,不将自己的利害作为决定事情的尺度,这就是在实践中实现价值,多做这样一步,德性就成长一分;价值自觉就展开一分。这是人生的踏实工夫所在。伟大人格就由此长成。而根本上只是一个扩充价值自觉的努力。
因为价值自觉(应该不应该的自觉)是自觉心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不能够“自谓不能”或“谓其君不能”;又因为价值自觉是展开还是萎缩,完全是自觉的意志的努力问题,所以不是外界条件所能限制。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主体自由”了。“火”与“泉”的譬喻,就是描写这种扩大历程的。
还有一点,应该提到,就是孟子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是连为一体的,所以这里说到“君”和“保四海”。这表现儒家的重德精神。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7 16:07:2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842.html
上一篇
齐桓晋文之事章原文翻译
下一篇
祖逖传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