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17 13:31:46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原文及翻译
天在上而尊贵,地在下而卑微,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就由此决定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由卑下到高大,杂然并陈,就是卦中的六爻所象征的贵贱之位了。万物的运行,动静有常态,卦中阳刚之爻和阴柔之爻就判断出二者的截然不同了。宇宙万物性向不同而同类相聚,物各以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君子同于善的事物则吉,同于小人同于恶的事类,则凶就产生了。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高下诸般的形态,而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也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阳刚和阴柔相互排斥吸引,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互推荡,由是产生了宇宙各种复杂现象。以雷霆之气,鼓动万物的生机,以风雨疏散润泽万物的气机,日月的运行就构成了人间的昼夜寒暑,代表天的干,构成男性的象征,代表地的坤,构成女性的象征。干为天,代表时间,故知天地之大始;坤为地代表空间,故能作成万物。干为天昭然运行于上而昼夜攸分,是容易让人了解的,坤为地浑然化为万物,是以简易为其功能的。容易则易于知解,简易则容易遵从。
容易使人了解则有人亲附,容易遵从,则行之有功。有人亲附则可以长久,有能成功则可以创造伟大的事业。可以长久的,是贤人的德泽;可以成为伟大的,是贤人的功业。《易经》的道理即是如此简易,而能包含天下的道理,能知天下的道理,则能领悟天下万物的变化之道,那么人就能在天地宇宙间确立其地位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赏析
《天尊地卑》作为《系辞传》上篇的第一章自有其重要意义,主要言明了天地和万物的矛盾对立、运动变化,都可用八卦以象之。而天道平常、地道简易,贤人之德在于适应天道之规律,贤人之业在于利用地道之功能。
全文可分成三段,由“天尊地卑”至“变化见矣”为第一段。主要说明宇宙之中,天的位置至高无上、地的位置最为低下,“干”、“坤”二卦就是根据天高地低的模型建构起来的。乾坤既定,于是动静、刚柔、吉凶等事理亦由此产生。乾坤之定,使天形成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等现象,在地形成山川河岳动植高下等各种形态,人世万事万物错综复杂之变化也因以呈现。第二段从“是故刚柔相摩”至“坤作成物”。讲述了宇宙间,由于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变化,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断地鼓动变化,因而产生了宇宙万有。第三段由“干以易知”至文末。言明天之运行及昼夜变化等容易令人了解,地化万物则以简易为其功能。故天之容易令人理解就有人亲附,地简易让人遵从故行之有功;有人亲附则长久,行之有功则可以缔造伟大事业。贤人之德业均系于此等《易经》的道理,故《易》理简易,包含天下道理,则知此理则可以成就不朽了。
约言之,《天尊地卑》一文提出及论证了《系辞传》的对于宇宙世界、社会、人生、价值、道德、动静等观念,说明了作易的缘起,乾道、坤道、干知、坤作、易知、简能、易从、有亲、有功、可久、可大、贤德、贤业等原则和相互关系,创建了以“干”、“坤”二卦为基础的《易》学卦象思维的总纲,说明社会秩序的合理性。这可见出作者所处时代的高水平哲学思想。
就艺术角度言之,此文颇有特色。论证方法方面,用了分层呼应论证法,“干以易知,坤以简能”说明干、坤的总体特点,接着“易则易知”呼应“干以易知”句,“简则易从”呼应“坤以简能”句,解释“易”、“简”的特色。继而“易知则有亲”呼应“易则易知”,“易从则有功”呼应“简则易从”,说明“易知”、“易从”的好处。“有亲则可久”呼应“易知则有亲”,“有功则可大”呼应“易从则有功”,续说“有亲”、“有功”的好处。“可久则贤人之德”呼应“有亲则可久”句,“可大则贤人之业”呼应“有功则可大”,言明“可久”、“可大”是贤人之德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两句则呼应最前“干以易知,坤以简能”之纲目。如此分层呼应论证,结构明晰谨严。本文又用了举例论证法,如“是故刚柔相摩”至“坤作成物”一段,“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是分论点,然后“鼓之以雷霆”以下至“坤作成物”都是举例论证,以雷霆、风雨之产生,寒暑四季的变换,乾道坤道化生相关属性的事物,最后归结“干知大始,坤作成物”,说明万物由刚柔切摩、八卦激荡所衍生。
本文也用了对偶句法。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干以易知,坤以简能”等都属对偶句。还用了较有特色的扇对法,如“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四句就是扇对,“卑高以陈”对“动静有常”,“贵贱位矣”对“刚柔断矣”。对偶的使用使文章字句整饬工整,富于文采,耐人寻味,而《系辞传》此等对偶的使用,对后世汉赋、骈文的形式产生影响。
综观全文,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可称得上“言近旨远”。而全文章以四言为主,使文章短小精悍、富于节奏感。凡此俱是《天尊地卑》一文不可多得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散文、诗歌俱有深远影响。
作者/出处
《周易》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之一,与《诗》、《书》、《礼》、《乐》及《春秋》合称“六经”。《周易》此名称从狭义的角度是《易经》一书,自广义来看除指《易经》外,还包括解释《易经》的《易传》。《易经》和《易传》出现于不同时代,两者性质也并不相同。有人认为,《易经》是先由伏羲氏作八卦,然后周文王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并系上卦爻辞,也有人说卦爻辞是周公所作。叶福翔《〈周易〉思想综合分析——兼论〈周易〉成书年代及作者》(《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一文则认为《易经》非周公所作,也非出自孔子,而认为︰《易经》草创于殷商、渐成于西周、编定于孔子。
《天尊地卑》节录自《周易.系辞上》第一章,“系辞”属于《易传》的内容。《易传》是注释和阐发《周易》的着作之通称。《易传》共包括七种十篇,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这七种十篇被称为“十翼”。“翼”是辅助的意思,表示它们是帮助理解《易经》的。司马迁《史记》认为《易传》是春秋末年孔子所作,后来遭到北宋欧阳修及清、近代学者的质疑。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周易》却记载了孔子晚年研究《易》的情况及孔子“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等话,证明了孔子对《周易》有所撰述,故学者认为孔子对《周易》有所撰述,并由其弟子笔录、整理,不断补充发展,成为《易传》之内容。由于经过其弟子等整理、发展,故《易传》十篇最后形成的年代并不一致,有些内容形成于战国中期,有些是战国末年,甚至有些是汉代初期。
创作背景
《天尊地卑》出自《易传》的《系辞传》上篇第一章。《易传》中的《系辞传》上下篇是总论《周易》和占筮之法大义的,又称为《易大传》,在各传中是最受重视。《系辞传》主要依据卦爻辞来通论《周易》大义,因而得名。有学者认为《系辞传》之编定当在汉初,但其主体内容应该在战国后期已出现。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7 13:31:4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832.html
上一篇
勉谕儿辈文言文翻译
下一篇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