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古辨盗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17 12:07:31

陈述古辨盗原文

陈述古辨盗原文及翻译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鐘,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閤祠之,引群囚立鐘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鐘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鐘。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鐘有声,不敢摸也。

陈述古辨盗原文及翻译

    当陈述古(字密直)担任建州浦城县的县令时,有人丢失了财物,捕获了数名嫌疑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盗贼。陈述古于是设了一个计策,说:“某座寺庙里有一口钟,它非常灵验,能辨别盗贼。”他派人把钟迎到县府的后阁供奉起来,然后叫来所有的囚犯,让他们站在钟前。他对囚犯们说:“如果谁没有偷东西,摸这口钟时,它就不会发出声音;如果是盗贼,摸它就会响。”陈述古亲自率领同僚们,非常虔诚地祷告钟神,祭祀完毕后,用帷幔将钟围起来。接着,他暗中派人用墨汁涂在钟上。过了一会儿,他让囚犯们逐一伸进手去帷幔里摸钟。当囚犯们出来时,就检查他们的手,发现都有墨迹,只有一名囚犯手上没有墨。经过审讯,这名囚犯就承认了自己是盗贼。原来他害怕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摸。

陈述古辨盗原文及翻译

    本文主要反映陈述古断案的机智和灵活。

    陈述古在福建省浦城县做知县时,当地发生了一宗盗窃案,抓住了一些嫌疑犯,却不能够确认谁是真正的窃贼。于是他心生妙计,故意声称有一座庙里的鐘非常灵异,能识别盗贼。凡是盗贼摸了,它就会发出声音。他派人把那口鐘迎到官署后面的阁上,还把疑犯带来,故意在他们面前说:不是盗贼,摸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若是盗贼,摸它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说完以后,还装模作样,带领县衙内的大小官员庄重的祭祀一番,然后用布将鐘围住。他让各个疑犯逐一伸手去摸。每人摸完之后,他不是检验鐘是否有声,而是查看各人的手。因为他事先偷偷派人将墨涂在鐘上,真正的罪犯由于害怕鐘真的会响起来,所以根本不敢碰那口鐘一下,自然手上没有墨痕。

    陈述古运用智慧找到了窃贼,全靠对犯人心理的了解。首先他要令犯人感到恐惧,所以先大事宣扬鐘的灵异,还带领大家庄重地祭鐘,增加了鐘的神秘性,製造出让犯人信以为真,诚惶诚恐的气氛。其次是他抓住犯人侥倖心理,故意以布把鐘围住,给犯人设下摸不摸鐘别人看不到的投机空间。在这两重心理的作用下,不是盗贼的人自然会坦然地接受测试,真正的盗贼就不会摸鐘。最后辨出窃贼的不是鐘声,而是有没有摸鐘。这个故事的发展还要配合一定的社会现实,当时的人们还比较迷信,陈述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挥。

    作者在谋篇布局时特别注意前后文的唿应。前面所有的渲染,由迎鐘、自陈、到祷鐘,都是为后面戏剧性的结局做準备。在写陈述古的精心安排之前,又用一个「绐」字,使读者一边看着他庄严肃穆,一本正经,一边也知道他是故意地装神弄鬼,引蛇出洞。作者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将情节有声有色地层层推展,突显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作者/出处

    沈括

    沈括(公元一〇叁一——一〇九五),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年间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屡次被劾遭贬。他博学善文,熟知天文、地理、化学、生物、律历、音乐、医学、典章制度等。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举平生见闻,撰成笔记体着作《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现行二十六卷。全书以各篇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等十七门类,概括了他对科学和艺术等各方面的深刻见解,其中也不乏掌故逸事等歷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