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文言文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15 19:24:11
荔枝图序文言文原文

荔枝生巴峡间。
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荔枝图序文言文翻译
荔枝生产在四川东部的巴州峡州一带;树的形状,好像是圆圆的一把伞;叶子像桂树的一样,冬天不凋,常常是青的;花像橘树,春天开放;果实红得像丹砂,到夏天便长熟了,长得好像葡萄那样一毬一毬的;它的核和枇杷差不多;外面的壳,好像是红色而粗糙的丝织品;果肉外面包有一层薄膜,却类似紫色的生绡;果肉光而且白,有如冰雪;所含的水分,甜而带酸,正像牛羊的乳汁一样;这不过是形容一个大概,实际还不止此。
但荔枝这种果子有一种特性,从树上摘下来只有一天,颜色便变了;两天,香也变了;到第叁天,味道也大不相同;超过四天五天,便无论色、香、味,都完全没有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忠州刺史白乐天,叫画工把它画成一个图;用意在使没有见过荔枝,或见过而不曾知道它在离树枝后一、二、叁天那种情形旳人,也有机会可以明白。
荔枝图序文言文赏析
「序」在古文中属于序跋一类,写一本书要说明作书的用意;画一幅图,也可说明作图的用意。《荔枝图序》这一篇乃属于解说文体一类的文字,说明所以画成这个荔枝图的用意,实际更在以文字补图画之不足。
首段就荔枝的生产地、树形、叶、花、果实、朵、核、壳、膜、瓤、桨液,逐项加以叙述,再以「大略如彼,其实过之」两句,将上文作一总括。次段在说明荔枝的色、香、味有因时间而起变化的一种特性。文字的好处在简洁了当,绝不板滞,使我们读了,好像正看见荔枝、吃到荔枝一样。最后一小段,乃说明作图的时间和地点,及作图的用意。
作者/出处
白居易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塬(今山西太塬),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自幼聪慧,刻苦读书。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七九九)进士,初任校书郎,歷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敢言直谏,上疏亟论宰相武元衡被盗杀事,为当政者所忌,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其后歷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煺居洛下,崇奉佛法。
白居易是中唐大诗人,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文学,强调《诗经》的美刺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白诗的特色是语言浅俗,使老妪、儿童都能解读,讽谕诗《秦中吟》及《新乐府》是其中的代表。晚年写了不少閒适诗和感伤诗。有明万历叁十四年(一六〇六)马元调刊本《白氏长庆集》传世。
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叁年(公元八一八)十二月,由江州司马调忠州刺史。本文作于元和十五年的夏天,那时他还在忠州刺史任内。忠州,即现在四川的忠县,在唐为忠州,唐天宝元年曾一度改称南宾郡。荔枝係一种常绿乔木,干高叁四丈,在中国产于福建、广东、四川一带。所结的果实本名「荔子」,但我们平日在口头上一提到「荔枝」或「荔支」,也正是指这种果实而言,而不是指这种树木而言。本文所叙,包括树、叶、花、果的各方面,不过对果实的形状和特性说更详细就是了。序为中国旧文体之一,大抵冠于一书之首,以说明作书的旨趣或缘起,今作「荔枝图」而写这篇序,也就是说明为甚么画这个图的用意。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5 19:24:1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816.html
上一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