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不贪为宝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15 19:02:44

左传不贪为宝原文

左传不贪为宝原文及翻译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不贪为宝翻译

宋国有人得到了一块玉石,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给玉石工匠看过了,他们认为这是一块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石作为珍宝。如果我把你的玉石接受了,那么我们两个人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珍宝。”献玉的人跪拜着说:“我怀揣着这块玉石,连夜都不能安睡,更不敢出远门,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一死。”子罕于是在自己的乡里安置他,让工匠替他把玉石雕琢成宝玉,(等卖掉后)使他富裕起来,然后让他回到他的家乡。

左传不贪为宝赏析

    歷史上的子罕,为人宽厚,体恤百姓。本文描写他不同流俗的见解和不收取馈赠的行为,突显了他的操守和品德。

    宋国有一个人把一块宝玉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人说曾经把那块玉给玉工看过,证明是难得的珍品,所以才敢献给他。子罕的价值观和献玉人不同,他认为不贪恋财物的品德才是最宝贵的。献玉人把那块玉当做宝物,如果他把玉收下,两个人都会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与其这样,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故事围绕「献玉」的事件而展开。宝玉在常人眼中是难得的贵重物品,子罕却不愿接受。文中首先陈述了这一事实,使人不禁想了解塬因。通过献玉者和子罕二人对宝物不同看法的说明,突现了子罕轻视财物,注重个人品德的高尚情操。

    本节文字先叙事,后记言。叙事的部分很简洁,叁言两语便将事件交代了。记言的部分,则颇能显示《左传》的特色。文中献玉人和子罕的对答,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地位和心理。献玉人为证明他所献的确是宝物,说出他曾找玉工鑑定的事实,对在上位的人小心谨慎侍奉的态度,读者可以由此想像得到。对话中的「敢」字,更生动刻画了身处下级的献玉者的谦敬心理。子罕的答辞,虽然说的是堂堂正正的道理,但并没有摆出义正词严教训别人的姿态,而是委婉含蓄地回绝了献玉人的馈赠,一句「不若人有其宝」,既不损献玉人的面子,亦保存了自己的美德。由此可见子罕确是一个品格高尚,谦厚待人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