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13 22:06:35
伤仲永 王安石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人方仲永,祖上代代耕田为业。仲永出世后直到五岁,都没曾见过书纸笔墨,忽然有一次哭著要这些东西;父亲见了这情形很奇怪,便在附近借了一套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那诗是奉养父母团结族人的意思。写好了给一乡的秀才们传观。从此以后,随便指甚么东西要他做诗,马上便成,那诗句和含义都很可以看得。县里的人们都奇怪他,对他父亲也稍微有了礼貌,或是给点金钱帮助他。父亲看了这样的好处,便天天带了仲永挨着去拜见县里的人,却不肯叫他上学。
我很早就听见这件事情。明道年间,跟先父母家,在舅父家里见到了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做诗,做得却没有像过去所传说的那样好。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父家里问起他时,据说「已经甚么也不懂,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聪明颖悟,乃是得自先天的好资质。那得自先天的部分,胜过普通有才能的人多多了;结果仍然成为平常人,这是因为没有受教育的缘故。他那得自先天的部分,这样地优厚,因为没有受教育,尚且不免成为平常人;由此可见,得不着先天好资质的,固然是平常人;又再不受教育,岂但只是成为平常人而已吗?」
导赏
本文借方仲永的故事,说明资质好的人固然应该受教育;资质钝的人,尤其应该受教育。
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未曾读书而会作诗,作的诗还不错,如果加以适当的培植,他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但竟因未能受教育的缘故,以致埋没天才而成为平常人,实在可惜。由此推知,人人如没有普遍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是说,社会上失学的现象严重的时候,一定有不少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被埋没;无论就个人言,就社会言,就国家言,都是很大的损失,这就更加可惜了。作者这篇文章,虽以惜方仲永一个人的失学为题,但观其最后「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一段话,实为无数的方仲永及不如方仲永的人表示可惜。
本文属记叙文而兼有议论的体裁。这种文体,在古文中属于「杂记」类,大都为记叙琐杂事物而因事兴感的文章。
全文分三段:首叙仲永天资之奇及不学之故;次叙仲永因不学而埋没天资;末假作者口吻揭出主题。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3 22:06:3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663.html
上一篇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