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李益的诗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及注释

回乐峰前的沙坡像白茫茫的雪,受降城下的月色如寒棱棱的霜。

不知是哪里吹起了嘹亮的芦笛,出征的人一整夜都在遥望故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鉴赏

诗写久戍边地的将士,在月明之夜,闻笛而兴起望乡之思。前两句先用冷色调描绘出回乐县烽火臺和受降城外的空旷和冷寂,白雪似的沙漠、严霜般的月光,透出刺人肌骨的寒气。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已为以下的抒写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用「不知何处」引出芦管声,来得空灵,无端中已透出幽怨。那飘荡断续的笛声在剎那间就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磁性,它把所有守城将士的思念都引向了自己的故乡。这种感受,反映了当时经过安史之乱后,军中为久戍而苦的厌战情绪。

创作背景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选自《全唐诗》卷二百八十叁,一作「戎昱诗」。贞观二十年(六四六),唐太宗曾亲临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一名即由此而来。作者夜登城楼,眼见白沙似雪、月色如霜,此时此际,闻远处传来芦笛清音,一时百感交集,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后人将之谱入管絃,传唱天下。

李益简介

唐代·李益的简介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李益的诗(7篇)

猜你喜欢

独不见

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赠阙下裴舍人

唐代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蜀先主庙

唐代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唐代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代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唐代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同题仙游观

唐代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赠别二首·其二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