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王维的诗 >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译文及注释

空旷群山中刚下了一场雨,傍晚的天气使人感到已是秋天。

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松树之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竹林喧闹声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晃动处是渔船沿水下行。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散,秋天的景色足可令王孙久留。

“山居秋暝”鉴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联八句。首联两句点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了季节、时间和环境——空山之中,黄昏之时,新雨之后,渐生秋意。全诗以一个「空」字领起,为本诗定下了空灵、澄淨的基调。「空」字经常出现在王维的诗中,如《鸟鸣涧》「人閒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又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此空非虚也,实为深远、宁静之意。在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勾画出雨后山村的清新、宁静,淡远的黄昏美景。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山中夜景,尽显王维「诗中有画」的功力。前句写的是静景,写天上所见,镜头由上而下,一轮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描画出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的是动景,由远及近,写地下清泉,轻轻地流淌在山溪石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反衬山村月夜的宁静。「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泻是动态,动静相衬,更能给予人空灵、静谧之感。对于这种手法,王维运用熟练自如,于其诗中随处可见,例如《过李楫宅》「闭门秋草色,重日无车马,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树下。」,诗中就是以犬吠之声来衬托李家的荒僻宁静。

诗的颈联由写景转为写人。「竹喧归浣女」写的是岸上,作者先从听觉下笔,採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在茂林修竹之间,传来阵阵的喧声笑语,一群洗衣姑娘结伴归来的热闹场面,于此活现眼前。「莲动下渔舟」则就视觉着墨,写的是水中,透过莲花莲叶的波动,带出了渔舟顺流而下的画面。这两句诗写得很有技巧,而且不露痕迹。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于竹林,渔舟为莲叶所蔽,最初未见,及至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写来更富真实感,亦更具诗意。至于「喧」、「动」两字,用得极妙,既打破了「空山」的寂静,亦突出了乡间生活的野趣。

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儘管春天的芳草已枯萎凋谢,但秋景依然甚美,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忘返。诗人反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等句意,于此道出了个人的心声,反映了自已对归隐生活的嚮往。王维沉浮宦海多年,如今閒居于辋川,不以春光消逝为虑,反以清秋佳景为喜,山中自可久留。他在《献始兴公》一诗中曾表明心迹:「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其性喜自然,厌恶官场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王维不但是诗人,也是画家,在山水田园诗中力求画面的自然、意境的闲远。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本诗正是箇中代表作,在诗人的笔下,山月、清泉、青松、竹林、莲花、白石、浣女、渔船,构成了一幅清新静谧、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画面。

王维简介

唐代·王维的简介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王维的诗(74篇)

猜你喜欢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宋代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独不见

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龙井题名记

宋代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金明池·琼苑金池

五代冯延巳

琼苑金池,青门紫陌,似雪杨花满路。云日淡、天低昼永,过三点两点细雨。好花枝、半出墙头,似怅望、芳草王孙何处。更水绕人家,桥当门巷,燕燕莺莺飞舞。

怎得东君长为主,把绿鬓朱颜,一时留住?佳人唱、《金衣》莫惜,才子倒、玉山休诉。况春来、倍觉伤心,念故国情多,新年愁苦。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则寻芳归去。


赠阙下裴舍人

唐代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清代纳兰性德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唐代任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蜀先主庙

唐代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忆秦娥·娄山关

近现代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浣花溪记

明代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