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文及注释
空旷群山中刚下了一场雨,傍晚的天气使人感到已是秋天。
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松树之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竹林喧闹声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晃动处是渔船沿水下行。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散,秋天的景色足可令王孙久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鉴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联八句。首联两句点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了季节、时间和环境——空山之中,黄昏之时,新雨之后,渐生秋意。全诗以一个「空」字领起,为本诗定下了空灵、澄淨的基调。「空」字经常出现在王维的诗中,如《鸟鸣涧》「人閒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又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此空非虚也,实为深远、宁静之意。在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勾画出雨后山村的清新、宁静,淡远的黄昏美景。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山中夜景,尽显王维「诗中有画」的功力。前句写的是静景,写天上所见,镜头由上而下,一轮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描画出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的是动景,由远及近,写地下清泉,轻轻地流淌在山溪石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反衬山村月夜的宁静。「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泻是动态,动静相衬,更能给予人空灵、静谧之感。对于这种手法,王维运用熟练自如,于其诗中随处可见,例如《过李楫宅》「闭门秋草色,重日无车马,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树下。」,诗中就是以犬吠之声来衬托李家的荒僻宁静。 诗的颈联由写景转为写人。「竹喧归浣女」写的是岸上,作者先从听觉下笔,採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在茂林修竹之间,传来阵阵的喧声笑语,一群洗衣姑娘结伴归来的热闹场面,于此活现眼前。「莲动下渔舟」则就视觉着墨,写的是水中,透过莲花莲叶的波动,带出了渔舟顺流而下的画面。这两句诗写得很有技巧,而且不露痕迹。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于竹林,渔舟为莲叶所蔽,最初未见,及至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写来更富真实感,亦更具诗意。至于「喧」、「动」两字,用得极妙,既打破了「空山」的寂静,亦突出了乡间生活的野趣。 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儘管春天的芳草已枯萎凋谢,但秋景依然甚美,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忘返。诗人反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等句意,于此道出了个人的心声,反映了自已对归隐生活的嚮往。王维沉浮宦海多年,如今閒居于辋川,不以春光消逝为虑,反以清秋佳景为喜,山中自可久留。他在《献始兴公》一诗中曾表明心迹:「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其性喜自然,厌恶官场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王维不但是诗人,也是画家,在山水田园诗中力求画面的自然、意境的闲远。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本诗正是箇中代表作,在诗人的笔下,山月、清泉、青松、竹林、莲花、白石、浣女、渔船,构成了一幅清新静谧、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画面。王维简介
唐代·王维的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王维的诗(7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