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郑畋的诗 > 马嵬坡

马嵬坡

[唐代]: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马嵬坡”译文及注释

玄宗回马时杨贵妃已死,那曾经的云雨之情难以忘怀,而日月却已更新。这终究是圣明天子所经历的事情,那景阳宫的井边又曾有谁人(像玄宗一样深情)呢?

“马嵬坡”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描绘了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回马长安,面对杨贵妃已死的悲痛现实,以及他对过往云雨之情的难忘。诗中通过对“圣明天子事”的讽刺,与“景阳宫井又何人”的反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情感。

首句“玄宗回马杨妃死”,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即唐玄宗在逃难回京途中得知杨贵妃已死的消息。这句诗简洁有力,既交代了背景,又蕴含了深深的悲痛。

次句“云雨难忘日月新”,用“云雨”比喻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意,同时以“日月新”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这句诗既表达了唐玄宗对过往情感的怀念,又暗示了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

第三句“终是圣明天子事”,表面上是称赞唐玄宗为“圣明天子”,但实际上却含有讽刺意味。这里的“圣明天子事”指的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的决策和行动,其中包括了牺牲杨贵妃以稳定军心的残酷决定。诗人用“终是”二字,表达了对这一决定的无奈和批判。

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用南朝陈后主与宠妃躲在景阳宫井中被俘的典故,反衬唐玄宗的“圣明”。这里的反问语气,既表达了对唐玄宗未能保护好杨贵妃的责备,又暗示了历史上类似悲剧的重复性。诗人通过这一反问,进一步强化了对唐玄宗的批判和同情。

表达的感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牺牲杨贵妃这一决定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唐玄宗失去挚爱的同情和悲痛,又有对他作为“圣明天子”却未能保护好心爱之人的批判和责备。同时,诗人也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反问语气的运用,表达了对历史上类似悲剧的深刻反思和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而复杂,既体现了诗人的历史关怀,也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郑畋简介

唐代·郑畋的简介

郑畋郑畋(825年~887年),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宰相、诗人。他出身于荥阳郑氏,其父郑亚曾为桂管观察使,郑畋在会昌二年(842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以镇压黄巢起义而知名。 ...〔► 郑畋的诗(1篇)

猜你喜欢

马嵬坡

唐代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僧一庵

明代庄昶

云在青天水在瓶,古僧何处说今僧。

一庵若问真何一,昨夜庵中火是灯。

初度述怀二首 其二

明代孙承恩

学道蹉跎秖未成,岁华荏苒壮心惊。乌纱不愧青天覆,玄鬓从教白雪生。

皇览岂能忘卜梦,闻诗犹自忆趋庭。天涯忽忽思千种,风木声中泪最清。

清平乐·霁光摇目

宋代石孝友

霁光摇目。春入郊原绿。残雪压枝堆烂玉。时闻枝间蔌蔌。瘦藤细履平沙。醉中一任欹斜。落日数声啼鸟,香风满路梅花。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三十八 子思

明代孙承恩

学本心传,道原性命。唐虞授受,父师讲论。三十三篇,广大精深。

继往开来,非子孰任。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九六 刘文正公

明代孙承恩

脱迹空门,致身台铉。大计密谋,忠勤不倦。滦京崇崇,王气所钟。

定鼎宅中,召公之功。

茶瓶儿·相对盈盈一水

宋代石孝友

相对盈盈一水。多声价、开名得字。刚能见也还抛弃。负了万红千翠。留无计。来无计。□□□、成何况味。而今若没些儿事。却枉了、做人一世。

好事近 其三

宋代石孝友

男儿四方志,岂久困泥沙。束书匣剑,依旧旅食在京华。

蹭蹬青云未遂,奔走红尘何计,敛袂且还家。草木渐黄落,风月正清嘉。

友猿鹤,宅丘壑,乐生涯。几时雷雨,轰磕平地起龙蛇。

尺箠可鞭夷狄,寸舌可盂社稷,无路踏云车。今古万千事,洒泪向黄花。

菩萨蛮 其一

宋代石孝友

酒浓花艳秋波滑。舞馀腰素花枝活。相见又还休。不禁归去愁。

醉衾成独拥。月冷知霜重。早是梦难成。梅花肠断声。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