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释祖钦的诗 > 道可道者

道可道者

[宋代]:释祖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既非常,如器中锽。道既非常,如日之光。如器中锽,声出於内。如日之光,光照无方。夫如是乃可称有道之者,非独善一峰,而达之万邦。

“道可道者”译文及注释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永恒的“名”。“名”不是永恒的,就像器皿中的回响。“道”不是永恒的,就像日光的光芒。就像器皿中的回响,声音产生于内部。就像日光的光芒,光照没有固定的方向。只有这样,才可以谈论真正得道的人,他们不只擅长于一座山峰(指某一方面的专长),而是能将道的智慧通达于万国万邦。

“道可道者”鉴赏

这段文字是对《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进一步阐释和发挥。原文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揭示了“道”的不可言喻和“名”的相对性,而这段译文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扩展,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

首先,译文通过“如器中锽”和“如日之光”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名”和“道”的特性。器皿中的回响是短暂的、有限的,它产生于内部,无法持久地存在于外部世界;而日光的光芒则是无限的、普照四方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处不在。这两个比喻巧妙地表达了“名”的相对性和“道”的普遍性。

其次,译文强调了真正得道者的境界。他们不只擅长于某一方面的专长(如一座山峰),而是能够将道的智慧通达于万国万邦,实现真正的智慧与和谐。这种境界超越了个人的局限,达到了普遍真理的高度。

表达的感情

全文通过对“道”与“名”的阐释和发挥,表达了一种对普遍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与崇敬之情。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扩展,将这一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道”的奥秘和真谛。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真正得道者的境界和追求,表达了一种对智慧与和谐的向往和崇敬之情。这种感情贯穿全文,使得整段文字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释祖钦简介

宋代·释祖钦的简介

释祖钦释祖钦(约1214年~1287年),号雪岩,宋末元初高僧,临济宗十七世。他出生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另有说法称其为福建漳州人),自幼出家,一生致力于佛法的研究与传播,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释祖钦的诗(1篇)

猜你喜欢

赠元发弟放言

宋代黄庭坚

亏功一篑,未成丘山。凿井九阶,不次水泽。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济濡其尾。故曰时乎,时不再来。终终始始,是谓君子。

游天台上方

唐代姚合

晓上上方高处立,路人羡我此时身。

白云向我头上过,我更羡他云路人。

暑热思风

宋代王令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端嘉杂诗二十首其一

宋代刘克庄

闻说关河唾掌收,拟为跛子看花游。

可怜逸少兴公辈,说着中原得许愁。

寄弟

明代徐熥

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

青楼曲

明代徐熥

美人家住五陵东,沟水门前曲曲通。帘影半邀金市月,箫声閒度玉楼风。

旧翻小扇桃花碧,新制单衫杏子红。十二栏干千树柳,不知何处系青骢。

张太傅生日诗

宋代晏殊

三陟槐庭二将坛,册书文武载动贤。

辞荣尚峻经邦秩,养素方临钓渭年。

清会别开金谷墅,新吟多杂蕊珠篇。

惊姜今日增华耀,海内簪绅共祝延。

天姥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马嵬坡

唐代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孟冬寒气至

两汉古诗十九首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