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译文及注释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道德经·第五章”鉴赏
这段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老子通过天地与圣人的对比,阐述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他认为,天地对待万物,圣人对待百姓,都应该像风箱一样,保持其空虚而能生发的特性,不应过度干预,而应顺应自然,让万物自生自灭,百姓自给自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中的“不仁”,并非指不道德或无慈悲,而是指不带有个人情感或偏见。老子强调,天地和圣人都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万物或百姓,而应一视同仁,顺应自然规律。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老子用风箱作为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天地之间的运作机制。风箱空虚而能生发风气,正如天地之间虽然看似空虚,但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自然而成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或控制。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风箱(或天地)的特性。即使它空虚,但并不会因此屈服或失去功能;相反,当它运动时,会生发出更多的风气(或生命力)。这正如天地之间,虽然看似空旷无物,但实则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生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是老子对为政者的告诫。他认为,政令繁多、言辞琐碎往往会使人困惑不解,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他主张为政者应保持虚静之心,不要过度干预或发表过多的言论,而应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全文表达的感情:
全文表达了老子对于“无为而治”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他通过天地与圣人的对比、风箱的比喻以及为政者的告诫,阐述了顺应自然、保持虚静的重要性。他反对过度干预和人为控制,主张让万物和百姓自生自灭、自给自足。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类智慧的谦逊态度。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为政者的期望和告诫,希望他们能够保持虚静之心,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
老子简介
先秦·老子的简介

猜你喜欢
惜奴娇 其一
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把一心、十分向你。尽他们,劣心肠、偏有你。
共你。风了人,只为个你。宿世冤家,百忙里、方知你。
没前程、阿谁似你。坏却才名,到如今、都因你。是你。
我也没星儿恨你。
狼子野心
沧州一带滨海煮盐之地,谓之灶泡。袤延数百里,并斥卤不可耕种,荒草粘天,略如塞外,故狼多窟穴于其中。捕之者掘地为井,深数尺,广三四尺,以板覆其上,中凿圆孔如盂大,略如枷状。人蹲井中,携犬子或豚子,击使嗥叫。狼闻声而至,必以足探孔中攫之。人即握其足立起,肩以归。狼隔一板,爪牙无所施其利也。然或遇其群行,则亦能搏噬。故见人则以喙据地嗥,众狼毕集,若号令然,亦颇为行客道途患。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笠翁对韵·十二文
忧对喜,戚对欣。五典对三坟。佛经对仙语,夏耨对春耘。烹早韭,剪春芹。暮雨对朝云。竹间斜白接,花下醉红裙。掌握灵符五岳篆,腰悬宝剑七星纹。金锁未开,上相趋听宫漏永;珠帘半卷,群僚仰对御炉薰。
词对赋,懒对勤。类聚对群分。鸾箫对凤笛,带草对香芸。燕许笔,韩柳文。旧话对新闻。赫赫周南仲,翩翩晋右军。六国说成苏子贵,两京收复郭公勋。汉阙陈书,侃侃忠言推贾谊;唐廷对策,岩岩直谏有刘蕡。
言对笑,绩对勋。鹿豕对羊羵。星冠对月扇,把袂对书裙。汤事葛,说兴殷。萝月对松云。西池青鸟使,北塞黑鸦军。文武成康为一代,魏吴蜀汉定三分。桂苑秋宵,明月三杯邀麯客;松亭夏日,薰风一曲奏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