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老子的名句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先秦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译文及注释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鉴赏

这段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老子通过天地与圣人的对比,阐述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他认为,天地对待万物,圣人对待百姓,都应该像风箱一样,保持其空虚而能生发的特性,不应过度干预,而应顺应自然,让万物自生自灭,百姓自给自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中的“不仁”,并非指不道德或无慈悲,而是指不带有个人情感或偏见。老子强调,天地和圣人都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万物或百姓,而应一视同仁,顺应自然规律。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老子用风箱作为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天地之间的运作机制。风箱空虚而能生发风气,正如天地之间虽然看似空虚,但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自然而成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或控制。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风箱(或天地)的特性。即使它空虚,但并不会因此屈服或失去功能;相反,当它运动时,会生发出更多的风气(或生命力)。这正如天地之间,虽然看似空旷无物,但实则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生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是老子对为政者的告诫。他认为,政令繁多、言辞琐碎往往会使人困惑不解,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他主张为政者应保持虚静之心,不要过度干预或发表过多的言论,而应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全文表达的感情:

全文表达了老子对于“无为而治”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他通过天地与圣人的对比、风箱的比喻以及为政者的告诫,阐述了顺应自然、保持虚静的重要性。他反对过度干预和人为控制,主张让万物和百姓自生自灭、自给自足。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类智慧的谦逊态度。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为政者的期望和告诫,希望他们能够保持虚静之心,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

老子简介

先秦·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名: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生卒年月: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471年)。

出生地:楚国或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

别称: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为太上老君,又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 ...〔► 老子的诗(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