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
出自唐代: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这首诗的题目《不第后赋菊》点明了作者创作此诗的缘由和背景。黄巢在落第之后,豪情万丈,借咏菊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和胆识。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时间,即重阳佳节,这是菊花盛开的时候。诗人以充满期待的语气开篇,预示着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用“我花”即菊花来象征自己,用“百花杀”来暗示菊花盛开后的威力和影响。这里的“杀”并非真正的杀戮,而是指菊花盛开后,其他花卉因无法与之争艳而黯然失色,仿佛被“杀”掉了一般。
第三句“冲天香阵透长安”,进一步描绘了菊花盛开的壮观景象。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霄,弥漫整个长安城。这里的“冲天”和“透”字,生动地表现了菊花香气的浓郁和扩散力之强。
末句“满城尽带黄金甲”,用“黄金甲”来比喻盛开的菊花。菊花金黄色的花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战士身披的黄金铠甲,给人一种威武、庄严的感觉。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全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通过咏菊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展现了诗人非凡的才华和胆识。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
全诗表达的感情:
全诗表达了黄巢在落第之后不屈不挠、豪情万丈的精神风貌。他通过咏菊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胆识。诗中充满了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于自然美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黄巢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唐代·黄巢的简介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齐政权的开国皇帝。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基本信息
出生年月:约820年(具体年份不详)
逝世年月:884年
出生地: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北)
二、背景与起义
家庭背景:黄巢出身于盐商家庭,家境富足。他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才能,善于骑射,粗通笔墨,更在少年时期展现出诗才。
科举经历:黄巢成年后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中举,这对他的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起义原因: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地区发生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纳租税,服差役,百姓生活困苦,走投无路。黄巢便聚集在百姓之中,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三、起义过程
响应起义: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响应王仙芝起义,起义军声势日益浩大。
独立作战:乾符三年(876年),黄巢与王仙芝因战略分歧而分兵,开始独立作战。
建立政权: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陷洛阳、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四、失败与结局
战斗失利:中和三年(883年),黄巢退出长安,后在与唐军的战斗中多次失利。
败死狼虎谷: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在泰山狼虎谷战败,最终选择自杀(一说为其甥林言所杀),时年六十四岁。
起义余波:黄巢死后,其侄子黄皓率剩余力量继续作战,但在湖南被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标志着唐末农民起义的结束。
五、影响与评价
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重大打击。起义军在战争中提出了“均平”的口号,反映了农民对土地和财富的渴望,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黄巢作为起义领袖,其英勇善战、敢于反抗的精神为后世所传颂。 ...〔
► 黄巢的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