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简介

老子姓名: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生卒年月: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471年)。

出生地:楚国或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

别称: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为太上老君,又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的诗文(1篇)老子的名句(1条)
早年经历:老子出生于春秋末期,自幼聪慧,好学不倦。他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国家典籍,因此得以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孔子问礼: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曾经五次求教问道于老子。这五次问道分别发生于孔子人生中不同的重要转折时期,影响了孔子的一生。孔子受老子影响至深,曾慨叹“朝闻道,夕死可矣”。

辞官西游: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至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又称《老子》)。

三、主要成就

创立道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的哲学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他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著述《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的传世之作,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全书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思想观点

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它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却包含着宇宙间的一切奥秘和规律。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自然规律行事,不要人为地强加干涉和改变。

无为而治: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事务和民众生活。他反对繁琐的法令和严苛的刑罚,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

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即“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因此,人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和骄傲。

综上所述,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道家学派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思想观点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第五章

先秦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