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隐逸山林的美好图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
太乙山与太白山相连,不知它们之间隔着多少重峦叠嶂。山路蜿蜒曲折,穿过狭窄的石门,仅容一匹马勉强通过。夕阳西下时,我抵达了山寺,在树林中偶遇了高僧支公。昨夜在山北时,就已隐约听到这里传来的钟声。秦女(传说中的仙女)早已离去,但她的仙台仍矗立在中峰之上。箫声虽已不可闻,但此地仍留有她的遗踪。
石潭中积聚着青翠的颜色,每年都有人向其中投掷金龙以求祈福。水流湍急,相互争流,喷薄而出,声如雷鸣风吼。夜晚,我听到了清脆的磬声,月亮升起,照亮了空旷的山林。整个山谷充满了清辉,水与树相映成趣,玲珑剔透。回廊被茂密的竹林所映衬,秋天的宫殿则隐藏在深深的松树之中。灯光映照在前溪上,我夜宿于此,伴随着潺潺水声入眠。
我深爱这山林的美好,于是在溪东建造了小屋。我的相识只有山中的僧人,以及邻近的一位钓翁。傍晚时分,林中的栗子开始裂开,枝头的梨子也已泛红。幽静的环境让人心情愉悦,美好的事物让兴趣更加浓厚。我愿舍弃尘世的牵绊,永远居住在这金人(仙人)的宫殿之中。我要告诉那些乘坐华丽车辇的权贵们,你们那繁文缛节的生活,又怎能与这里的自在逍遥相比呢?
“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以“太乙连太白”开篇,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山川画卷,随后通过“路盘石门窄”、“日西倒山寺”等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幽静、神秘的山林世界。
在诗中,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还通过“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红”等细节,展现了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活力。同时,诗人还通过“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等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诗人以“愿谢区中缘,永依金人宫”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决心,并以“寄报乘辇客,簪裾尔何容”作为结尾,对权贵们的生活进行了讽刺和批判。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岑参简介
唐代·岑参的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参的诗(30篇)〕猜你喜欢
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
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
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
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
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
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
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
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
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
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
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
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
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
爱兹林峦好,结宇向溪东。
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
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红。
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
愿谢区中缘,永依金人宫。
寄报乘辇客,簪裾尔何容。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
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