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清代]:李毓秀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總叙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衆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贻親憂 德有傷 贻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谏不入 悅複谏 号泣随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緻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适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将入門 問孰存 将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跻
見人惡 即内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砺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愛衆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谄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衆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劄記 就人問 求确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緻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
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让父母安心。
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
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
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
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和颜悦色,声音必须柔和。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
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汤药,做子女的都要先尝一尝。
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随意离开。
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
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
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为父母守丧要完全按照礼法办事,举行祭礼时要表达出极大的诚恳,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时一样克尽孝心。
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
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彼此把财物看得很轻,兄弟之间的怨恨就不会产生。
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在吃饭的时候,在坐的时候。
应当让年长者先用,年幼的跟在后面。
如果听见年长者叫唤人,就应立即帮他去叫喊。
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称呼长者,不可以直呼其名。
在尊长面前要表现得谦虚恭敬,不要自我表现才能。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长,要快步迎上去行礼问候。
如果尊长不说话,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如果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遇到长者要下车。
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呆会儿,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
长辈坐下以后,命令你坐,这时你才可以坐。
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
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听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适宜的。
在见尊长的时候,走路要快些,见过尊长告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
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双目望着长辈,不能左顾右盼。
服侍叔伯等父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
对待堂表兄,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恭敬。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
一个人很容易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此刻的宝贵时光。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在洗脸洗手的时候还要刷牙漱口。
每次大小便完毕,都要把手洗干净。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时要把纽扣扣好。
袜子和鞋子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不能随便乱扔,以免把衣帽弄脏。
衣服的穿着贵在整洁干净,而不在于华贵漂亮。
见长辈时穿的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平时在家时穿的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境状况相称。
对于饮食,不要挑挑拣拣。
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
血气方刚的年龄,千万不要贪杯喝酒。
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
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
作揖行礼时要把身子弓下去,行叩拜礼时要表现得恭恭敬敬。
在家门口站立时不要把脚踩在门坎上,不要瘸腿斜靠着。
落坐时不要把两腿叉开,不要摇晃双腿。
进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不能弄出声响。
走路拐弯时角度大些,以免碰到东西或人。
手里拿着未盛东西的器具,就像拿着装满了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
走进没人的房间,就像走进有人在的房间一样谨慎。
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时最容易发生差错。
做事时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草率地对待看似简单的事。
凡是打架闹事的场合,绝对不能靠近。
凡是不正经的事情,绝对不去过问涉足。
准备进入别人的家门时,首先要问一声:有人在家吗。
准备上堂屋时,声音要平和大声。
当别人问是谁时,就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
如果只回答“是我”、“是吾”,对方就弄不清楚究竟是谁。
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当面提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
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
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里归还。
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自己有的话就应当答应,不要小气不借。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
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说话多,不如少说,因为言多必失。
说的话只要切题恰当,切忌花言巧语。
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能说。
粗俗的市侩习气,要彻底戒除。
对于自己没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随便乱说。
对于自己没有明确了解的事,不要轻易散布出去。
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别人。
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处在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的两难境地。
凡是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而且流畅。
说话时不能讲得太快,不能讲得含糊不清。
有人说别人的长处,有人也会说别人的短处。
如果别人说的这些事情与己无关,就不要去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
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
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警惕,勉励自己要奋发图强。
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
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高兴。
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
反之,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
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
如果无意中做了坏事,这就叫“错”。
如果是有意地为非作歹,这就叫“恶”。
犯了错误却能够改正错误,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
假如犯了错还要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
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一个行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高。
人们所重视的,并不是相貌的漂亮。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声自然会大。
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谋利。
别人有才能,不能轻易地诋毁别人。
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
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
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
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
别人的短处,不要去揭穿。
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宣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
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作了一件坏事。
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
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
给予别人的应该多些,获取别人的应该少些。
准备要求别人去做的事,首先要问一句自己愿不愿意去做。
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应当立即停止。
对别人的恩惠要思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
对别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对别人报恩要越长越好。
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
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
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
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
受社会潮流风气影响的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
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
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
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
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
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
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
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
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
读书的方法,有三点要做到。
即心到、眼到、口到,这三者确实都很重要。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心里又想读那本书。
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去开始读那本书。
不妨把学习的期限放宽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用功。
学习只要功夫到家,不懂的地方就会自然弄通。
如果心中有疑问,要随时做好记录。
虚心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书房里要收拾得清爽,墙壁要保持干净。
书桌要保持整洁,笔砚要放端正。
如果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
字写得潦草不整齐,说明思想不集中。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
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
如果书本有缺损,应当修补完整。
不是圣贤经书,应该放弃不看。
不好的书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坏人的心志。
一个人不能自甘堕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
圣人和贤人的境界,都是可能通过自身努力逐渐达到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清代·李毓秀的简介

李毓秀(1647年11月17日~1729年8月24日),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祖籍山西绛州正平里(今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弟子规》,该书在清代后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者”,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之称。 ...〔
► 李毓秀的诗(1篇)〕
宋代:
刘克庄
闻说关河唾掌收,拟为跛子看花游。
可怜逸少兴公辈,说着中原得许愁。
聞說關河唾掌收,拟為跛子看花遊。
可憐逸少興公輩,說着中原得許愁。
明代:
徐熥
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
春風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當春。
寄語莺聲休便老,天涯猶有未歸人。
明代:
徐熥
美人家住五陵东,沟水门前曲曲通。帘影半邀金市月,箫声閒度玉楼风。
旧翻小扇桃花碧,新制单衫杏子红。十二栏干千树柳,不知何处系青骢。
美人家住五陵東,溝水門前曲曲通。簾影半邀金市月,箫聲閒度玉樓風。
舊翻小扇桃花碧,新制單衫杏子紅。十二欄幹千樹柳,不知何處系青骢。
宋代:
晏殊
三陟槐庭二将坛,册书文武载动贤。
辞荣尚峻经邦秩,养素方临钓渭年。
清会别开金谷墅,新吟多杂蕊珠篇。
惊姜今日增华耀,海内簪绅共祝延。
三陟槐庭二将壇,冊書文武載動賢。
辭榮尚峻經邦秩,養素方臨釣渭年。
清會别開金谷墅,新吟多雜蕊珠篇。
驚姜今日增華耀,海内簪紳共祝延。
唐代: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渌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巅。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鸾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别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唐代: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两汉:
古诗十九首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衆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别。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唐代:
白居易
处世非不遇,荣身颇有馀。
勋为上柱国,爵乃朝大夫。
自问有何才,两入承明庐。
又问有何政,再驾朱轮车。
矧予东山人,自惟朴且疏。
弹琴复有酒,且慕嵇阮徒。
暗被乡里荐,误上贤能书。
一列朝士籍,遂为世网拘。
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
每觉宇宙窄,未尝心体舒。
蹉跎二十年,颔下生白须。
何言左迁去,尚获专城居。
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
虽未脱簪组,且来泛江湖。
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
高声咏篇什,大笑飞杯盂。
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
用兹送日月,君以为何如。
秋风起江上,白日落路隅。
回首语五马,去矣勿踟蹰。
處世非不遇,榮身頗有馀。
勳為上柱國,爵乃朝大夫。
自問有何才,兩入承明廬。
又問有何政,再駕朱輪車。
矧予東山人,自惟樸且疏。
彈琴複有酒,且慕嵇阮徒。
暗被鄉裡薦,誤上賢能書。
一列朝士籍,遂為世網拘。
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
每覺宇宙窄,未嘗心體舒。
蹉跎二十年,颔下生白須。
何言左遷去,尚獲專城居。
杭州五千裡,往若投淵魚。
雖未脫簪組,且來泛江湖。
吳中多詩人,亦不少酒酤。
高聲詠篇什,大笑飛杯盂。
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歡娛。
用茲送日月,君以為何如。
秋風起江上,白日落路隅。
回首語五馬,去矣勿踟蹰。
宋代:
释绍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莫将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元代:
刘秉忠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风雨不须归。管甚做、人间是非。
两肩云衲,一枝筇杖,尽日可忘机。之子欲何为。归去来、山猿怪迟。
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綠蓑衣。風雨不須歸。管甚做、人間是非。
兩肩雲衲,一枝筇杖,盡日可忘機。之子欲何為。歸去來、山猿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