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原文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9-11 10:47:44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原文翻译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和《礼记》中的部分章节,融合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道德实践的重要理念。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翻译和赏析:

翻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现出来而符合法度,称为“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共同遵循的大道。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切实地执行。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有知识不学,学了学不会,就不放弃;有疑惑不问,问了不明白,就不放弃;有思考不深入,思考了不得要领,就不放弃;有辨别不清的,辨别了不清楚,就不放弃;有行动不踏实的,行动了不切实,就不放弃。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努力去做;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用千倍的努力去做。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些,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赏析

这段文字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和道德实践的核心理念。

  1. 中和之道: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即“中”与“和”的完美结合。情感未发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中正,情感发出时则符合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这是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2. 学习与实践: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儒家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探索、思考和实践,以达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道德行为的自觉践行。这种学习态度和实践精神,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3. 坚韧不拔:“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等句,展现了儒家对于学习和实践的执着与坚韧。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不轻言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达到目标。这种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4. 自强不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以及“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表述,强调了个人通过不懈努力和持续奋斗可以超越自我、实现目标的信念。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