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漏院记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9-09 10:23:03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译文
天道虽不言语,却能使得万物昌盛、年岁丰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四季更迭的官吏和五行相生的辅助,宣示了天地间的气运。圣人虽不言语,却能使得百姓亲近、万邦安宁,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三公论道治国,六卿各司其职,弘扬了圣人的教化。由此可知,君主在上安逸,臣子在下勤劳,这是效法天道的结果。自古以来,善于辅佐天下的人,从皋陶、夔龙到房玄龄、魏征,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德行高尚,更因为他们勤勉不辍,更何况是那些早起晚睡,一心一意辅佐君主的人呢?卿大夫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宰相呢?
朝廷自建国之初就沿袭旧制,在丹凤门右侧设立宰臣待漏院,以示勤政之意。每当北阙迎来曙光,东方尚未明亮之时,宰相们便起身前往,沿途灯火辉煌;到达待漏院后,车马声、銮铃声交织在一起。此时,宫门尚未开启,玉漏仍在滴落,他们便下车稍作休息。在这等待上朝的时间里,宰相们是否会有所思考呢?
他们或许会思考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何让四夷归附;如何平息战乱,如何开垦荒芜的田地;如何举荐贤才,如何斥退奸佞;如何祈求上天消灾解难,如何修德以正民风。他们忧心忡忡,等到天亮便入宫上朝,向君主进言。君主若能采纳他们的建议,则国家风清气正,百姓富庶安康。这样的宰相,领取高薪厚禄,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也有宰相只顾个人恩怨,不考虑国家大事。他们或许会为了报复私仇而排挤异己,为了报答旧恩而徇私舞弊;他们或许会为了个人享乐而搜刮民脂民膏;他们或许会为了取悦君主而巧言令色、谄媚逢迎。这样的宰相,最终只会导致朝政荒废、国家危亡。他们若被投入监狱或流放远方,也是咎由自取。
因此,一个国家的政治清明与百姓的命运安危,都悬于宰相一人之手,怎能不慎重对待呢?而那些既不建立功勋也不招致怨恨、随波逐流、尸位素餐的宰相,更是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篇文章是棘寺小吏王某所写,他将其刻于待漏院之壁,以规劝执政者勤勉尽责、清正廉洁。
赏析
这篇文章以宰相的勤勉与懈怠为切入点,深刻阐述了天道与人事、圣人与宰相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的宰相形象——勤勉尽责与徇私舞弊,强调了宰相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那些只知追求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大局的宰相的批判和警示。
在结构上,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开篇以天道不言而万物昌盛为例,引出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的道理;接着通过对比两种宰相形象,阐述了勤勉尽责与徇私舞弊的不同后果;最后以棘寺小吏王某的规劝作结,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和用意。
在语言上,文章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对比手法,使得文章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同时,也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事例来阐述道理,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在古代中国,宰相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其地位和权力都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宰相可能会偏离正道、徇私舞弊、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来规劝执政者勤勉尽责、清正廉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清明和官员廉洁的期望和要求。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9-09 10:23:0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9415.html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