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 《文言文》
- 2024-07-12 09:39:45
活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到了五代时期,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典籍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的笔画像铜钱的边缘那样薄,每个字制成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好一块铁板,上面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想印刷的时候,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就都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就随即刻制,用草火烘烧,很快就能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并且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黏土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烘,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至今还珍贵地收藏着。
赏析
这篇短文详细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制作过程及其应用优势,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智慧和创造力。
技术创新的赞叹: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还节省了成本,使得书籍的大规模印刷成为可能。这一技术的发明,对于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作过程的精细:文中详细描述了活字印刷术的制作过程,从胶泥刻字到排版印刷,每一步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特别是对于重复字和生僻字的处理,更是显示了这一技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科学原理的阐释:文中还解释了为何选择胶泥而非木头制作字模,这是因为胶泥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塑性,能够确保印刷的清晰度和效率。这一解释不仅展示了古人的科学思维,也为我们理解古代科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历史价值的珍视:毕昇的字模被后人珍藏至今,这不仅是对这位伟大发明家的致敬,也是对古代科技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这些字模作为历史的见证,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科技的魅力和价值。
创作背景
这篇短文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正值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抄写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传播知识的需要。因此,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成为了时代的必然。毕昇作为一位平民发明家,凭借其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成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篇短文可能就是基于这一历史事件而创作的,旨在记录和传承这一伟大的科技成就。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7-12 09:39:4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8495.html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