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26 12:33:41

病梅馆记原文

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谿,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殀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有出产梅。有人说︰梅树以枝干弯曲的为美,笔直的就没有风姿;以枝干倾斜的为美,端正的就没有景致;梅以稀疏的为美,茂密的就没有姿态。本来嘛,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声明,大声号召用这个标准来规范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以残害梅树,把梅弄成病态的形状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那些愚昧无知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能做到的。有人把文人画士这独特嗜好的隐衷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培养横斜的旁枝,删掉繁密的,残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阻止它的生机,以此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变成病态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严重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我已经为它们哭了三天,然后发誓要治好它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它们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完整地生长。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穷尽我一生的时间来治疗病梅呢?

病梅馆记赏析

    知识分子通常是社会的先觉者,他们的作品也经常反映时弊。我们看到清末很多着名的作家,针对当时昏暗的社会局势写出多篇震撼人心的作品。其实在清末前半个世纪,已有不少知识分子关心日渐衰败的国运,起来振臂一呼,其中一位是龚自珍。

    龚自珍生于乾隆末年,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正是中国由盛转衰的时期。他出自名门,祖父和父亲都在朝廷为官,外祖父是着名经学家段玉裁,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龚自珍饱读诗书,本来一心透过科举晋身官场,从而有一番作为,但从十九岁起参加考试,直到三十八岁才得中进士,在朝廷做一些闲散官职。他的官职虽小,但很关心国家的发展,写有不少文章,主张“经世致用”;又与林则徐、魏源等组织诗社,提倡改革。他看不惯官场种种腐败现象,又受到保守势力的排挤,终于在任官十年后辞官回乡,在书院任教。

    《病梅馆记》就是他写于刚辞官回乡,在杭州寓居之时,也正是***战争的前夕。这篇文章的题目很特别。“梅”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地位,自古文人咏梅之作甚多,寒梅傲雪,给人坚贞高洁的印象。这篇文章也写梅,却是“病梅”,更有“病梅之馆”,在立意上已是十分特别。全文很短,只有约三百字。

    第一段描述了一个有关梅花的现象。在龚自珍居处一带的江宁、苏州和杭州,都盛产梅花。当时的文人画士,有一种流行的审美观,认为梅花“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本来直、正、密是植物健康的生长形态,曲、欹、疏则较少有,文人画士虽有此喜好,但也不能强行令所有梅树都生长成这个样子。不过有一些为求赚钱的人,把文人画士这种癖好告诉售卖梅树的人。他们就特意砍掉梅树端正的枝条,培植横斜的枝条,删掉繁密的枝条,使嫩枝夭折,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以谋求高价。龚自珍认为江浙一带的梅都病了,而这是文人画士引致的祸害。

    第二段写龚自珍看到这现象的反应。龚自珍说自己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有病的。他为此哭泣,立誓要治疗这些病梅,毁碎花盆,解除它们的束缚;更辟“病梅馆”来容纳它们,以五年为期,希望把它们全部治好。他有更大抱负是穷自己一生余下光阴,全面治疗江浙一带的病梅。

    《病梅馆记》通篇写梅,龚自珍以疗梅为己任,但他其实并非如宋代林和靖般爱梅如命,而是借梅另有所指。结合龚自珍所处的时局和他一向的主张,可见这篇是托物言志之作,有点像唐代柳宗元所写的寓言。

    龚自珍说文人画士为祸甚烈的,是他们追求梅的病态美,令种植的人不惜扭曲梅树的自然生态来迎合他们。其实这种追求病态美的审美观,在中国传统上时有见之。春秋时代的“西子捧心”,明代开始趋之若鹜的“三寸金莲”,都是典型的病态美。这些不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到龚自珍的时代更变本加厉,最可怕是已渗入普遍人的思想观念中,成为一些根深柢固的传统。在政治上,也处处充斥病态文化。当时官场腐败,人材受到打压,不重视真才实学;又以八股文取士,扼杀创意,窒碍思想。整个社会都变得死气沉沉,国运则岌岌可危。

    龚自珍就是不忍看到这种病态现象继续下去,希望尽力转移风气,倡导打破对思想的束缚。他反对八股科举制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文章“以有用为主”,杜绝空谈。他在辞官后回到故乡书院任教,就是要培育人材,创建踏实的学风。龚自珍这些想法,都借《病梅馆记》中对病梅歪风的抨击和疗梅的抱负表达出来。

    《病梅馆记》与龚自珍另一诗作《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同样是他辞官后的作品,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悲哀和希望人材得到重视。两篇共读,让我们了解龚自珍这位清中叶以后的知识分子,如何为自己的国家民族而担忧,希望思想得到解放,人材得到重视,在社会一片昏暗混浊之中挺身呼喊,希望振聋发聩。他可以说是清末如鲁迅等爱国文学家的前驱。

    病梅馆记作者/出处

    龚自珍

    龚自珍(一七九二──一八四一),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庆举人,道光进士,官至礼部主客司主事,“一生困厄下僚”。晚年辞官南归,卒于江苏丹阳。善诗文。其诗文含意深远,独具特色。着作有《定庵全集》。

    创作背景

    龚自珍生于乾隆末年,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正是中国由盛转衰的时期。他饱读诗书,但直到三十八岁才得中进士,在朝廷做一些闲散官职。他看不惯官场种种腐败现象,又受到保守势力的排挤,终于在任官十年后辞官回乡,在书院任教。《病梅馆记》就是他写于刚辞官回乡,在杭州寓居之时,也正是***战争的前夕。

    “梅”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地位,自古文人咏梅之作甚多,寒梅傲雪,给人坚贞高洁的印象。这篇文章也写梅,却是“病梅”,更要设“病梅之馆”,在立意上十分特别。结合龚自珍所处的时局和他一向的主张,可见这篇是托物言志之作。当时官场腐败,人材受到打压,不重视真才实学;又以八股文取士,扼杀创意,窒碍思想。整个社会都变得死气沉沉,国运岌岌可危。龚自珍不忍看到这种病态现象继续下去,希望尽力转移风气,倡导打破对思想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