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26 12:25:22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得到平地;它的水流奔放浩大。等到南边汇合沅、湘两水,北方汇合汉、沔两水,它的水势越发汹涌。到了赤壁的下面,波流的形势和浸灌的面积,简直就和大海差不了多少。清河张君梦得,贬官住在齐安地方,就在住宅的西南,建筑了一座亭子,以便观赏江流的胜景;我哥哥子瞻给这亭子取了个名字叫做“快哉”。
原来在亭子里所能看得见的,南北有百里光景,东西也有三十里。长江的波涛汹涌奔放,天空的风云开阖无常;白天在亭前有舟楫出没,夜晚在亭下有鱼龙悲啸;一会的功夫,就千变万化;直教人看了惊心,不能继续看下去。现在有了这座亭子却能将这一切都移来桌几上把玩,只一张开眼睛便可得到满足。西边看看武昌的那些山,冈陵一起一伏,草木成行成列;每逢烟雾消散,太阳出来的时候,渔父樵夫的茅屋,都能一一数得清;这就是所以名叫“快哉”的缘故吧。
至于那长洲的旁边,旧城的遗址;是当年曹孟德、孙仲谋所雄视争夺,周瑜、陆逊所驰骋战争的地方,那些流风遗迹,也够得上在尘世上说声痛快。
从前楚襄王带了宋玉、景差到兰台宫里,有一阵凉风飒飒地吹来,襄王敞开大襟迎着风,说:“真好呵,这一阵风!是我和老百姓所共有的吗?”宋玉答道:“这只是大王独有的雄风罢啦,老百姓怎么能够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原来来含有讽谏的意味哩。
说到风,并没有甚么雄雌的分别,却是人倒有走运不走运的不同。楚王的所以当做快乐,和老百姓的所以当做忧患,这是人事上的变化,和风有甚么相干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界上,假使他的心里不得意,那末任管到甚么地方,还能感到快乐吗?假使他的心里平平和和地不让外物伤害了自己的性灵,那末任管去甚么地方,还能感到不快乐吗?如今张君并不把自己的贬官看做忧患,利用公事的余暇,无拘无束地在山水之间游乐,这是他的心里一定有着超过普通人的地方的。这样,他就是住在蓬草做门、瓮口做窗的简陋屋子里,也没有甚么不快乐;何况还能够在长江的清流洗涤尘垢,向西山的白云招引飞舞,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胜景,使自己舒适呢?
不然的话,纵是那连绵的山岭,幽深的岩壑,长茂的森林,奇伟的古木,振荡着清凉的微风,照耀着明亮的月光,也都只是诗人和忧思的人们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还怎么看得出那是快乐呢?
黄州快哉亭记赏析
古文中的“记”,并不是单纯的记敍,有许多是借题发挥议论的,本文也是这样,这相当于现在的所谓“杂文”。
作者借为“快哉亭”作记而发挥自己的“快乐观”。他认为快乐和不快乐的分别,全在自己心情的好坏:如果心情好,自然看着甚么也好,就能感到快乐;如果心情不好,自然看着甚么也不好,不但感到不快乐,却处处以为愁苦。但怎样才能使得心情好呢?这就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一种涵养功夫。涵养功深的人,虽然遭遇恶劣,心里却能不以为意,泰然处之;如《论语》里所记孔子夸赞颜回的话,“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作者说:“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所谓“坦然不以物伤性”,也就是《论语》里所说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自己反省一下,没有罪过,还忧甚么?怕甚么?)的意思,只要自己心里没有毛病,自然没有忧愁;没有忧愁,就能“无入而不自得”,感到快乐了。
作者和他的哥哥苏轼,都是儒学者,最讲究儒家这种涵养功夫。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哥哥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贬官黄州做团练副使,他自己也受到牵连而贬官,所以他哥儿俩和这个“快哉亭”的主人张梦得正是同病相怜;张梦得所以建筑这个亭子,苏轼所以起名为“快哉”,以及他所以写这篇文章,都是想以“处逆境而不忧”来自勉互勉的。
本文共分四段。首段敍建亭的由来及周围的形势,借以点出题目。次段写登临观赏的美景,及古迹名胜的壮丽,说明命名“快哉”的意义。三段引宋玉讽谏楚襄王的话,说明人的地位、遇合不同,因而忧乐互异。更从这一“快乐观”引出下段的议论。末段提出读书人贵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一切得失利害不动于中,将处处感到快乐,作为全文的总纲作结。
作者/出处
苏辙
苏辙(公元一〇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号颖滨,又号栾城,宋四川眉山县人。和他哥哥苏轼一同考取进士,曾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他的文章气势汪洋,笔力雄健,带有英秀气,读之令人心胸旷达。父亲苏洵也有文名,后世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死后谥“文定”;着有《栾城文集》、《春秋传》、《诗传》、《古史》、《老子解》,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创作背景
黄州,隋代所置州名,治今湖北黄冈县。有一位名叫张梦得的人,因故贬官,谪居在那里,建了一所亭子,以为公余游憩之所。作者的哥哥苏轼命名为“快哉亭”,作者便写了这一篇“记”。“快哉”的快,是快乐的意思。本文选自《栾城文集》。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26 12:25:2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8054.html
上一篇
超然台记文言文翻译
下一篇
廉耻顾炎武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