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26 12:03:57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脱下衣裳正想睡觉;月光跑进屋里,心里挺高兴,起来就往外跑。想想没有和我同乐的,于是走到承天寺,找着了张怀民。怀民也没睡,便同他在中院里散步。

    院子里像水一样明光光的,水里有藻荇交横着,原来是竹柏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导赏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贬官期间,百无聊赖,因月光引起失眠,与友散步,欣赏夜景,写出了缺乏知己的寂寞之感。全篇只八十三字,而包含无穷意境,把空明月色及心中幽深情致,表露无遗。前段由“月色入户”,袪除睡魔,引起游兴起,继敍寻伴散步的情形,“念无与乐者”句,已露出寂寞的情怀。后段写景只三句,即已写尽夜景,末三句无限感喟,悠闲淡远,耐人寻味。

    本篇是敍述文,古文中称杂记,有类于后世晚明的小品文。这类文章包括三个要点,即敍事、写景和抒情。但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随敍随写,把自己的情怀织进所敍的事里和所写的景里,也就是说,藉“事”和“景”而表达出情感来。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着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创作背景

    承天寺,是在湖北黄冈县南的佛寺。作者曾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贬官黄州(即今黄冈县)。本文就是他在黄州夜间失眠,到承天寺同友人在月光中散步,归来写的一篇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