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箭文言文
- 《文言文》
- 2024-06-26 11:03:45
折箭文言文

阿豺有子二十人,纬代,长子也。阿豺又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折箭文言文翻译
阿豺有二十个儿子,纬代是长子。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拿一支箭来,折断在地上。”不久后,他命令他的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折断。”慕利延折断了。接着他说:“你拿十九支箭来折断。”慕利延无法折断。阿豺说:“诸位明白了吗?单独的箭容易折断,但众多的箭却难以摧毁。只有齐心协力,社稷才能牢固。”
折箭文言文赏析
这个故事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吐谷浑国王阿豺临终前对儿子的嘱咐,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阿豺临终前,吩咐二十个儿子每人给他一枝箭,接着命弟弟慕利延拿起其中一枝箭,然后把它折断,慕利延轻易做到。阿豺再命他把余下的十九枝箭一起折断,慕利延便办不到了。阿豺便告诫各人:力量分散容易折损,团结一致就难被摧毁;同心为国效力,国家才会稳固。
阿豺身为国王,预计死后将会出现许多问题,要交代的事情应该很多。但生离死别之际,阿豺的遗训却很特别,面对弟弟和儿子,他并没有逐个训诫,而是采用“折箭”这样具体的事情来说明稳定国家的道理。历史有太多的教训,如果王室内部发生权力争夺,必然导致国亡家破的局面。各人既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但也可能成为祸患的根源,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和睦相处。因此,阿豺在临终前要让他们了解团结的重要。
这节文本的描述非常生动。虽然记的是历史事实,但作者对事件的叙述铺排,颇具心思。阿豺首先要求儿子每人给他一枝箭。他为甚么有这样的要求呢?读者自然很想进一步了解。接着他叫弟弟慕利延把一枝箭折断,读者的疑问更大。阿豺要了箭又叫人折断,究竟有甚么用意呢?阿豺再叫人把余下的十九枝箭折断,读者不禁会问,这要求是不是太不合理呢?事情发展到这里,阿豺才一语道破“单者易折,众则难摧”的道理。至此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阅读的乐趣就在其中了。
作者特别善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如阿豺叫儿子奉箭及慕利延折箭,都是用命令式的说话。到他最后说明道理,却以反问句“汝曹知否”为开端,改为谆谆训诲的语气。阿豺的说话态度及语气,前威后诚,前冷后热,既符合他的身份,也符合当时的现实情景。
“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透过“折箭”这个故事,可谓充分地得到说明。
作者/出处
魏收
魏收(公元五〇六——五七二),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阳(今河南省北晋州西)人。北魏时任散骑常侍,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着作郎,奉诏编撰《魏书》。
《魏书》是纪传体的北魏史,《二十四史》之一,共一百三十卷,撰于北齐天保二年至五年间(公元五五一——五五四)。当时受命修撰的虽有多人,实则由魏收独力完成。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26 11:03:4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8042.html
上一篇
孟母戒子文言文翻译
下一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