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26 10:44:01

送孟东野序全文

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昚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

    大凡物体在空间失去平衡,就会发出鸣声。草木本身原无声音,但经过风的扰动却可以鸣。水的本身原无声音,但经过风的吹荡也可以鸣;它的升跃,或是另有力量激发它;它的急进,或是另有力量阻遏它;它的沸腾,或是另有力量燃烧它。

    金石本身原无声音,或是另有力量击撞,却可发出鸣声。人类对于言辞也一样,往往是出于不得已然后才说了出来;他们的歌唱,只是因为有所怀思;他们的哭泣,只是因为有所感伤;一切出于口腔而发为声音的,大概都是失了平衡的结果吧!

    音乐这东西,是人类利用它来把内心郁结向外宣泄的,选择那些能够发出好鸣声的而借着它们去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样,都是能发出好鸣声的东西。上天对于时间的安排也一样,也是选择能够发出好鸣声的而借着它们去鸣;所以才用鸟鸣春,用雷鸣夏,用虫鸣秋,用风鸣冬;

    四时的互相推移,这其间定然会有没得到平衡的吧!在人类方面也一样;人类声音中,比较精的是语言;文辞比较语言又更精,自更应选择能够发出好鸣声的而借着它们去鸣。

    在唐虞时代,咎陶和禹是能够发出好鸣声的,而结果借他们鸣了。夔虽不能用文辞做工具发出鸣声,却用另一方式,编制有名的韶乐去鸣。在夏代,有太康五个弟弟以歌鸣。伊尹则鸣于殷代,周公则鸣于周朝;凡属载在《诗经》《书经》等六经上面的,都可说是用文辞做工具而鸣得好的一流。到了周室衰微,孔子一班人起来鸣了,声音伟大而远播;

    传文说:“上天准备把老师作为木舌铃使用。”这还会不真实吗!再后来,庄周用他那夸张奔放的文辞鸣。楚乃大国,快亡的时候,用屈原出来鸣。此外,有臧孙辰、孟轲、荀卿的以“道”鸣;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等人的以“术”鸣。

    秦的兴起,李斯鸣它。汉的时代,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鸣得最好的人物。下到魏晋两代,鸣的虽赶不上古人,却也没曾中绝;就其中鸣得比较好的来说,大概他们的声音,清新而未免轻浮;他们的节拍,频繁而未免急促;他们的辞藻,浪漫而未免感伤;他们的思想,松弛而未免放肆。因而他们的言论,便未免乱杂而没有秩序,这大概是因为天讨厌他们的品性而不理他们的吧?为甚么不让能够发好鸣声的出来鸣呢!

    唐有天下以来,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能各就所长而鸣;现在还存在尚处下位的孟郊东野,开始用他的诗鸣。他的作品,高的已经超过了魏晋的作者,笔力谨严处可以赶上古人,其他好的也差不多达到汉人的水准。跟我同游的人,其中李翱张籍最为杰出。这三位先生的鸣声,不错是好的了;

    所不知道的只是:天准备汇合他们的声音去鸣国家的盛德呢?还是准备穷饿他们的身体,困扰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去鸣自己的不幸呢?三位先生的命运既然都握在老天爷手上,那么,在上位有甚么足喜?在下位又有甚么可悲?

送孟东野序全文赏析

    本篇乃赠序。所谓赠序,乃援古者“赠人以言”之义。此种文体,始于唐初;韩愈集中此类文本甚多。

    本篇主题在说明千古好文章都是天假手于人所作;犹如音乐借乐器而传,非乐器本身所具一般。后来苏东坡所谓“文章本天籁,妙手偶得之”;即从此化出。文中“不平则鸣”四字为一切议论所由发挥的张本。此所谓“不平”,只能作为“不平衡”解释;前人多误为“打抱不平”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不平”解释,甚至演为“不平之鸣”的口头禅,是很不对的。这里所说的“不平则鸣”,主要乃指精神受外界刺激而波动所起的升华作用。不过全篇为宽慰孟东野的失意,纯以宿命论为基调,归之于“天”,虽属中国传统思想,实不足为训;学者只欣赏其文辞罢了。

    韩文以波澜得阳刚之美胜。本篇结构共分四段,而用一“天”字为主干,“鸣”字贯串之,曲尽变化翻腾之妙。开头用“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冒起,随即举草木风水金石等不平则鸣之例,缴足“物”的意思,引出下文“于言”、“于时”、“于人”三层意思。在“于人”中,从上古说到魏晋,从圣贤说到文豪,使能以文辞鸣的占尽身份,亦即为东野占尽身份。等到将抬出东野时,又先抬出唐代以文辞鸣的陈、苏、元、李、杜等,然后才点出“其存而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顿觉笔力千钧,千呼万唤始出来。又句中用一“始”字锁住上文,“存而在下”开出下文。所谓“始”者,说明自咎陶以来直到李杜以后,天始再令得见斯人之“鸣”;则是何等之人、何等之鸣,不待解说而知。而下文之“不幸”“不释”,都从此句“存而在下”引出。引李翱张籍作陪,亦是从“善鸣”而“在下”引出。最后以“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一句总结全文,点出作序目的。

    送孟东野序作者/出处

    韩愈

    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有韩氏望族,故世称韩昌黎。父仲卿,早卒。韩愈幼年孤苦,勤奋力学。唐德宗贞元八年(七九二)举进士,初任宣武节度使推官,后调四门博士。德宗贞元十九年(八〇三)转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抨宫市之弊,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任刑部侍郎,因谏迎怫骨,贬为潮州(今广东丰顺、潮阳一带)刺史。元和十五年(八二〇),穆宗召为国子祭酒,转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终任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推尊儒学,力排佛老;倡文以载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推崇两汉古文。韩愈的古文,各体兼长,字句精炼,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诗,气势壮阔,力求新奇,开“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深远。韩愈着述丰富,较通行的版本有明万历(一五七三──一六一九)中徐氏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昌黎先生集传》一卷,另有近人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送孟东野序创作背景

    本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孟东野,即唐代诗人孟郊,东野是他的字,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年青时屡试不第,直至贞元十二年(七九六),四十六岁才得中进士,其后仕途也不顺利。孟郊文才毅力都很超卓,写出了不少名闻遐迩的诗文,为韩愈所激赏,称赞他是陈子昂、李白、杜甫以后不可多得的诗人。贞元十八年(八〇二),孟郊将赴江南任职,心中像不太愉快,韩愈便为他作序送别。文中历举善鸣的人物,以托出东野的成就,说他“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然后指出人的际遇只能“悬乎天”,借此安慰孟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