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25 11:21:45
问说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之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衷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宏也。三代而下,有学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勤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惟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惟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非谓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而好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而问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后之君子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而后世且行之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问说原文及翻译
凡是才德出众的人,求学时一定喜欢发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不学,没法明白自己所不明白的事;不问,没法增长自己的知识。喜欢求学,却不勤问,不能算真喜欢求学的人。道理虽然明白了,可是还不能通达到事情上面;虽然知道了一个大体,可是还不能知道里面的细节;除了问以外,还能用甚么办法来解决?
好过自己的,问问他可以破除疑难,这就是《论语》上所说的“请教有道德学问的人给判定是非”的意思。跟不上自己的,问问他可以得到一点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论语》上所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有才能的问,知识丰富的向知识不丰富的问”的意思。和自己相等的,问问他可以帮助研究,精益求精,这就是所说的互相问难,和《中庸》上的“仔细地问过才能辨别是非”的意思。
《书经》上不是说吗:“喜欢发问便可以充实自己。”孟子论到怎样寻找放逸在外的心的时候,曾经并称这是“学”和“问”的方法,这就是“学”了以后马上得跟着“问”;子思曾说,小心谨慎地保持住自己先天具有的善良的心,终归要从“问”和“学”上入手,这就是在“学”以前更得先“问”。
古时的人,中心谦虚,乐于向善,不管甚么样的事都问,不管甚么样的人都问,无非为了对自己有益处罢了。所以虽然是狂人说的话,圣明的帝王都加以采择;虽然是微贱的砍柴割草的人,贤达的人物还要向他请教。帝舜以天子之尊,却肯问平常的老百姓;以一个头等聪明人,却对浅近的言语都加以注意,这不是单单为了表示谦虚,实在是使采纳善言的范围广大。
三代以后,光有“学”没有“问”,朋友相交往,能达到劝勉行善,规谏过失,也就够了;至于能用义理互相访问,劝勉不怠地把进德修业的功夫急急去做的,就看不到许多了。更何况那些流俗的人吗?
觉着自己对而以为别人不对,这是一般人的通病;学的还没有通达,却强自以为明白;研究还没有成熟,却妄自以己意来定结论,像这样,便一辈子也没有可问的事情。好过自己的,嫉忌他而不愿问他;跟不上自己的,轻视他而不屑于问他;和自己相等的,戏弄他而不情愿问他,像这样,便世界上也没有可以问的人。
别人不值得佩服了,事情没有可疑的了,这就是只以自己的心为师,独恃自己的才力来处理事务罢了。要说独恃自己的才力来处理事务,那害处还不算大;自己明知自己浅薄,却偏要护短,宁肯使学业不进步,也不肯向别人低头,这对于个人修养的害处就很大了,然而犯这错误的,十个人里头常常就有八九个。
如果不是这样,便所问的不是他所学的:问问那些天下奇异的文本,卑鄙的故事,作为放言高论的数据;甚至自己心里已经明白的,问问别人故意试试他的才能;事情的最难解决的,问问别人故意叫他没法回答。除此以外,虽然有对身、心、性命很有关系的事情,可以从中得到益处的,却找不到一个肯自己低首下心向别人请教的人。
唉唉!学术所以不能跟上古人,不是这个缘故吗?
那些不好问的人,由于不能虚心;不虚心,由于好学不是出于诚意,这并不是说不专心努力用功的意思;他们学的不是古人所学的,爱好的也不是古人所爱好的;因此,他们不能问,是并不足怪的。
聪明的人打算得再周到,也一定有失策的地方。圣人不知道的,愚人未必然不知道;愚人能做的,圣人未必然能做。追求真理并不拘限在一定的范围里,研究学问并没有一个尽头。
《周礼》所说,掌管外朝的官,要询问万民,这是国家的政事,都得向老百姓问;所以地位高的可以向地位低的问,道德学问好的可以向道德学问次的问,年老的可以向年幼的问,只要看能否对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职位低下的人问为羞耻,孔子曾经称赞过他。古时候的人认为“问”是一种美德,后世的人却认为“问”是一种羞耻。然而古时候的人认为是最大的羞耻的,后世竟然去做,不认为是羞耻的可就多了。可叹可叹!
导赏
本文主张求学要“学”与“问”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并对只知道“学”而不注意“问”、或“问”而不得其当的人予以驳斥。文中有议论和解说两种体裁的混合,在古文中称为“论着”体。
本文共分八段:首段即揭出主题(学与问并重)并说明“问”的用途(解决“理明而不达于事,识大而不知其细”的困难);次段分述“问”的对象及利益(问贤于己者可破疑,问不如己者可求一得,问等于己者可资切磋);三段举出古人重视“问”及后世不重视“问”的事实互相对照,显明“有学无问”的错误;四段析论世俗“学而不问”的现象,“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以致发展到“师心自用”,甚至自护其短而“为害于心术者大”;五段申论后世“问而不得其当”的情形;六段指出不好问的病根所在(心不能虚,好学不诚);七段再论“不问不可”的理由;最后一段对后世“以问为耻”及“行古人所深耻而不以为耻”,无限慨叹,借以启发读者的深思而有所颖悟。
作者/出处
刘开
刘开(公元一七八四——一八二四),字方来,一字明东,号孟涂,清安徽桐城县人。他没有做过官,幼年跟着他的同乡姚鼐学古文,与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并称为姚门四大弟子。他所写的文章,谨守桐城文派的义法,在当时文坛上很有声名,着有《孟涂文集》十卷。
创作背景
学问一词,一般作为求学所得到的知识来解释;本文把这一名词分为“学”与“问”两事,专指求学问的方法而言,并单就问字立论发挥,所以题为“问说”。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25 11:21:4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880.html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