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四箴并序的原文
- 《文言文》
- 2024-06-18 13:16:59
程颐四箴并序的原文

视箴
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听箴
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言箴
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
动箴
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程颐四箴并序的原文翻译
视箴
心灵本是自觉的主题,对外物的感应全无迹象可供把捉。可是掌握心灵活动的方向,也有一种要诀,就是将“视”当作心灵活动的关键,而用工夫。一切能造成蔽障的外物,杂现于眼前的时候,自觉的心灵就会随着这些外物的蔽障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方向。工夫是要在外发的活动上着力克制。这样来使内在的自觉心灵安定不移。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克制私欲而归于节度,时间一久了,心灵自然会达到纯化不杂的境界。
听箴
人类本有一种常常执守的价值规范,这种规范的根源是在自觉心灵的本性中。由于知识的引诱与外物的牵引,才会丧失正当的方向。那种先觉的人何等高明,早就指出:知道界限方能够坚定。排除掉一切不如理的意念而养着纯化的心灵,对一切不如理的言论根本不去听。
言箴
人的心灵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语言来向外表现。当言语外发的时候,能够禁绝躁动和妄动,然后心灵内部方能安静不扰,专一不乱。何况语言是许多事的枢纽所在,由语言可以惹起一场大战事,由语言也可以表示许多好感。事情的吉祥或凶险,遭遇的光荣或耻辱,都是由语言招来。语言如果有太过轻易的毛病,结果一定犯荒诞的错误;语言如果有繁冗的毛病,结果一定犯支离的错误。一个人自己太放肆了,外界必然会来许多忤意之事;一个人出口的话太悖理了,别人向自己说的话也一定会不讲理。对于不合道理的话一律都不说,这是我们应该恭敬遵守的古训之辞。
动箴
一个有智能的人一定能够默观一切变化的机缘所在,这由于他在思考上有一种纯化的自觉。一个有抱负的人要去勉励自己的品行,他要去坚守的就是他实际的行为。人能够顺着正理去活动,一切便都会宽裕;人若是顺着私欲去活动,那就有很大的危机。在急遽匆忙的时候,也要能够念念不忘正理,像有所畏惧一样战战兢兢地自己留意操持,等到一个人的习惯与他的自觉的本性合一的时候,他就与圣贤有同一的归宿。
程颐四箴并序赏析
本篇是所谓“箴铭”体的文本。这种体裁是韵文的一种,本来是格言一类,所以它的内容总是以简短文本表述一些确定见解的。
文章主要内容是伊川对“视听言动”所提出的四箴,主旨在于就人的日常活动中来讲成德的工夫。程伊川的理论,主要是利用“内外交磨”的过程来完成德性心的透显的。所以四箴说法不同,主旨都在这里。
先就“视箴”说,视箴的主要意思在于“制之于外,以安其内”二语;所谓“制之于外”,即是在一个个的活动上求其得正,克制自己的活动不使趋向邪妄;“以安其内”即表示由这种克制的工夫,而使心灵方向不为外物所移动。最后再提出“克己复礼”的旧话,仍表示他的一贯立场。
再就“听箴”说,“听箴”先提出人的价值自觉,即所谓“秉彝”。然后,指出价值意识之昏昧,由于心趋于物,为外物所牵引。而正面主张则是“闲邪存诚”与“非礼勿听”。这里的工夫仍是在具体行为上克制私欲的工夫。但“本乎天性”一语,含有对价值意识之内在的肯定,学者不可不留意。
就“言箴”说,前两句总说言语的功用。“发禁躁妄”一语,是全篇主要意思,下通至文末的“非法不道”。在“发”上用“禁”的工夫,即是在个别活动上作克制。而“内斯静专”则是工夫的目的所在。“内外交磨”的目的原是要求价值自觉明朗安定;不仅这一面是如此,但此处只就“言”说。
言“箴”中间八句,只是发挥两点意思。第一是,“言”常有重大作用,对人事有极大影响。第二是,“言”得正则外界的反应亦可正;否则,自己的“言”不正,外界的乖忤之事也就越多。这两点都可以作为伊川对“言”的重要性的解说。
最后,就“动箴”说。伊川论“动”,是兼包思想与行为两种活动说的。意念之动,要在思上求诚;行为之动则要有所守。而关键则在于“顺理”与“从欲”。整个工夫落在“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上。仍是在一个个活动上求正的意思。不过最后说到“习与性成”,则指德性之完成讲。这一点是涉及工夫的归宿的,为前面三箴所无。可视作四箴的总结语。
总而言之,伊川在四箴上所表现的思想,是他的一贯思想;就是所谓“程门心法”。这种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一个个行为或活动上处处求如理,就通过这种工夫过程,使私欲受制而暂息;而价值意识渐渐朗豁无蔽,以完成德性。这与日后王阳明讲的“致良知”之学,是大不相同的。
作者/出处
程颐
程颐(公元一〇三三——一一〇七),程颢的弟弟,字正叔;因为他住在河南嵩县西北,靠着伊川(河名),世称“伊川先生”。哲宗初年,任崇政殿说书,开罪了苏轼,贬官,又因被人不满而去职。绍圣初年,流放涪州(今四川涪陵县),徽宗即位,改送峡州(今湖北宜昌县),七十五岁死。嘉定年间,赐谥正公。他和程颢同在周敦颐处受学,主张言谈举动,全得以圣人为师,提倡“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作为根本的修养之法。他的学生很多,他更是直接打开朱熹思想的大师;一般所谓“程朱”,程主要即指程颐。着作也全收在《二程全书》中,重要的有《易传》《春秋传》及语录等。
创作背景
程颐《四箴》,乃本于《论语‧颜渊》篇之“四勿”而作,其自序云:“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儒者本重成德之学,宋儒尤然。伊川此作,即根据《论语》就视听言动四方面所制之格言,虽云“自警”,亦以教人,欲学者留意于此,自我勉励,以完成德性。箴,是规戒之意。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8 13:16:5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873.html
上一篇
字谕纪鸿儿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柳敬亭传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