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18 10:04:41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翻译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翻译

    周厉王暴虐,人民都毁谤他。

    召公禀告厉王道:“人民已经不能忍受王的暴政了!”王听了很恼怒。招来一位卫国的巫女,叫她侦察那些毁谤王的人。只要她一报告,便把毁谤王的人杀掉。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路上碰见,只是彼此用眼睛互相看看。

    厉王挺高兴。告诉召公:“我能够制止谤言了,这就不敢随便乱说了!”召公道:“这是像堵住水流那样,堵住他们的嘴了呀。堵住人民的嘴,比堵住大水的洪流还要危险呢。堵住水流,水容易壅塞,一旦因壅塞而决口,洪水泛滥起来,伤人一定很多。堵住人民的嘴,情形也跟这一样。因此治水的,贵在除去障阻,使水能够畅流;治民的,贵在开导他们,使他们自由说话。

    所以天子处理国事,要使上自公卿大臣,下至列士官员都进献讽刺的诗歌,乐师进献民间的乐曲,外史进献往古的史籍,少师进献警诫的箴言,瞍人朗诵诗歌来讽谏,蒙人诵读箴文来规劝,众工匠用技艺进谏,老百姓间接把对国事的意见传达上来,近侍随时进言规谏,王室大臣弥补国王缺失和监督国王行政,乐师和太师分用礼乐对国王进行教诲,上了年纪的师傅也对国王劝诫警告,然后再由国王裁夺施行。

    这样,一切事情就可顺利实施而不悖情理。要说人民有嘴呀,就恰如土地有山川呀,财富、用度都从这里出产;也恰如土地有平原、湿地、盆地、沃野呀,衣食的资源都从这里出产。人民的嘴说话呀,行政的好和坏,都从这里反映显露。听取人民的意见,把人民认为好的加以推行,认为坏的防备不再发生,就是为丰富财产、用度和衣食的呀。

    要知道人民在心里考虑了,然后用嘴说出来,这是考虑成熟之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怎么能硬加堵塞呀?如果堵住他们的嘴,这样,国家的生命还能维持几久呢?”

    厉王不听。于是人民都不敢说话了。三年以后,便把厉王放逐到彘地。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本文记敍周厉王以杀止谤,不听召公开放言禁的谏诤,终被流放的史实,以为后世殷鉴。

    本文分四段。

    首段指出国人所以谤王,系由于厉王的暴虐无道。虽然只有两句,却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推知,如果厉王不暴虐无道,就不会有国人谤王的事情发生;更进一步,如果厉王是一位明主圣君,施行仁政,使国人得到幸福安乐,那么,国人不但不毁谤王,更会歌颂王、赞美王。如今既然因暴虐而招来了全国的毁谤,惟一止谤的办法,就得废除暴政而改行仁政,变虐民而为爱民,不这样,别无办法可以止谤。

    次段敍召公谏王暴虐,“民不堪命矣”一语,显示厉王的暴虐已达于极点,但厉王不但不听,反而大怒,利用“特务”(卫巫)私访密告,以杀止谤;这正是所谓“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是“道路以目”,变成了“无声之国。”

    三段是本文的中心所在,召公详细陈述不应以杀止谤及开放言禁的理由。他首先以防水为譬,堵塞水流不是办法,一旦溃决,为害更大,惟一办法即“决之使导”;止谤一如防水,不能以杀止谤,而应“宣之使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语,早已成了普遍引用的名言。他接着把天子听政,广纳百官之谏,作为施政参考的事说了一遍,意在指出人民舆论对天子无害而有利,天子要想“事行而不悖”,只有多多听取下方的意见。他又把人民舆论比如土地山川财用衣食,说明绝不可不让人民说话。最后即以不让人民说话,必定招致国亡身灭作结。这是中国最早主张言论自由比较具体的理由。

    末段敍厉王不听,终被流放的事实。

    历代暴虐专制的王朝,几乎全走上周厉王的覆辙,他们照样用极残酷的方法压制人民的言论自由,也照样失去政权,把国运送终。

    召公谏厉王弭谤作者/出处

    《国语》

    《国语》一书的作者,司马迁以为是“左丘”,班固以为是“左丘明”,与《左传》作者为一人。左丘明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孔子曾与其同好恶,有谓其曾为鲁太史,有谓其为孔子弟子。《汉书艺文志》着录《国语》二十一篇,《汉书律历志》则称《春秋外传》。刘知几《史通》亦因之,而更称《左传》为《春秋内传》。今传最早之本为宋天圣明道本,包括春秋时代的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之史乘,共二十一卷。其与《左传》之不同,则《左传》为编年史,此则为国别史。

    召公谏厉王弭谤创作背景

    本篇选自《国语・周语》,所记乃召公谏周厉王止谤之辞。周厉王,名胡,周夷王之子,是周代第十任国王,为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即位于公元前八七八年,因为暴虐无道,于即位第三十七年,为人民所废逐,居外十四年而死。召公却召穆公,名虎,乃文王庶子召康公之后裔,为周厉王的卿士。在厉王放逐期间,王位虚悬,即由召公和另一大臣周公共掌朝政,史家称为共和时代。厉王死,共立厉王子继位,即是周代中与的宣王。案厉王废逐时在公元前八四二年,召公谏止谤事在厉王废逐之前三年,当为公元前八四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