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16 14:55:56
李贺小传原文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李贺小传原文翻译
京兆杜牧所作《李长吉集序》,描写长吉的神奇非常详尽,社会上都传诵它。长吉的姊姊,嫁给王姓的,所说长吉的事情更加完备。
长吉人长细瘦,两眉相连,指甲很长,能不怕辛苦地倾全力来吟诗,写得非常之快。最早赏识他的是昌黎韩愈,和他交游的,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几个人最为密切。每天同他们出游,并不是先想到题目,然后才做诗,像别人注意构思佈局,和严守甚么规律限制那样的。常常带着书僮,骑着小马,背着一个又旧又破的綵丝织的袋子;遇到有佳句,就写下投到袋子里。等晚上回来,老太太叫侍婢接过袋子,把诗句倒出来,一见他所写的多,就说:「这孩子是一定要把心呕出来才不写了啦!」点上灯叫他吃饭,长吉从侍婢那里拿过所写的诗句、研墨、垒纸,整理成诗,投到另一个袋子里。不是大醉和弔丧的日子,大都这样;做过的诗,也不再想。王、杨等人常常是再来找到写了去。长吉往往自己骑马,往来长安洛阳之间,所到的地方或者有时也做诗,可是随着就扔掉,所以沈子明家里所存他的余稿,只有四卷罢了。
长吉临死的时候,忽然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红衣的人,骑着红龙,拿着木板,上面写的字像是太古时候的篆文,或者就是所谓霹雳石文的,那人说他来是要召长吉走。长吉知道他不认那木板上的字,忽然下牀叩头说:「阿母年老,还有病,贺不愿意去。」穿红衣的人笑道:「上帝盖的白玉楼才落成,立刻要召你去做一篇记敍的文章。天上比较快乐的多,并不苦呢。」长吉自己哭泣起来,旁边的人都看到的。侍了一会,长吉就停止了唿吸。在他住的那窗子里面,看见有些浓密的烟气;也听到有行车和箫管的声音。老太太赶快叫人止住哭,等着;约莫煮熟一大锅米饭的功夫,长吉竟然死去。他那嫁给王姓的姊姊,并不是能故意编造谎言夸说长吉神奇的那路人,实在是她亲眼看见这事的。
唉唉!天是那样青虚那样高远呀!上面果真有上帝吗?果真有园林宫殿楼阁臺榭可以游乐吗?若是真的,那么就凭天那样高远,上帝那样尊严,也应该有比这人世上更高明的文人才士才对呀,却又为甚么单单看上了长吉,而叫他短命呢?唉!不然的话,那么难道人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地上少有,就在天上也不多吗?长吉只活了二十四岁,职位也不过是太常寺的奉礼郎,当世人也很多排挤他、诋毁他的;难道有奇才的人,只有上帝才看重他,人却反而不看重他吗?难道人的见解会比上帝还高明吗?
李贺小传原文赏析
本文记敍李贺的特异事迹,表扬他的才华和悼惜他的短命。
全文极简劲有力,但又写得颇为传神,将李贺的为人、生活,和他临死时的异象,突出地呈显了出来,予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比把李贺的生平事迹从小敍到死的正传,更能使读者明瞭李贺是怎样的一个人。通篇所敍,只是一个「奇」字。
这个「奇」字,在首段已先揭出,更说明:一、杜序与本文的区别──杜牧《状长吉之奇》的序,是写李贺的诗文之奇,本文却是写李贺的事迹之奇;二、本文材料来源的可靠──得自李姊的口述。首段只有五句,含藴的意思极丰富。
第二段主要在写李贺为人之奇,和他日常生活之奇。关于李贺的为人,记了五项;细瘦而有长指甲,正活画出一个文弱书生的风貌;苦吟和疾书,又写出一个神经质的、有才华的诗人,也给下文「即书投囊中」「要当呕出心」预先埋下了伏笔;而五项中最奇的是通眉,两眉连接在一起而不间断,你我恐怕都没有见过这样的相貌的人吧?所写李贺的生活,那就更奇;他甚么也不做,只是作诗,好像人生下来就是单单为了作诗似的。而他的作诗,也与人不同,奇得特别。他并不是先寻得题目,然后照题目构思觅句,使其合乎诗的一切规律;正相反,他先寻得诗句,寻得了先写下,然后再寻,到晚上把这一天所寻得的诗句,加以整理排比,拼揍成诗。而他寻诗句时是出游,不是在室中苦思,写下时是在马背上,也不是危坐伏案。此外,李贺的作诗也只为了作诗而已,别无动机和目的,所以他写过就不再想,有时也不保留,这才真称得起是一个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人。这样的人,自是少见,少见就是「奇」。
第叁段写他死时的「奇」。这件事情,很难令人相信,因为它太荒唐无稽了。但作者言之凿凿,说是李姊亲眼看见的,而李姊也不是能故意编造谎言的人。这事可以理解的是,大概出于李贺在神志恍惚时的一种幻觉。他因一生不得志,还受人排挤,自不免厌弃尘世,而想望可以寄託心身的另一个世界。从他所作「仙人」「神仙曲」「梦天」「天上谣」「上乐」等诗看来,他是早在幻想着天上的乐园。由于平日的想慕仙境,病危时可能就有此下意识的作用。绯衣人当是他自己所见而说出来的,别人不会看见;在他气绝以后的所谓「烟气」和「行车嘒管之声」,是别人在李贺下榻叩头说话和哭泣这些不寻常的动作中,已经受到一种自然的催眠作用。作者把这事写下来,除了仍在写李贺的「奇」以外,还在引起后一段的慨叹。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于李贺才华的推崇和对于李贺短命的悼惜。他一律用些疑问语气,一层一层像剥茧般表示出两点意思:一、像李贺的「才而奇」,天上都要争取;二、像李贺的「才而奇」,只有天帝才有眼力认识而重视争取,世人正相反,更排挤诋毁他,作者藉此也代李贺吐出了不平之气。
创作背景
李贺(公元七九零──八一六),字长吉,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在昌谷(今河南宜阳县西)生长。他是一个贵族子弟,乃唐宗室郑王李元懿之孙。生有夙慧,十余岁就和当时的名诗人李益齐名,韩愈、皇甫湜都很赏识他。因为父名李晋肃,元稹等倡嫌名之说,以「晋」「进」回音,阻其参与进士的考试,韩愈曾作《讳辨》一文为之辩护,终于没有成功。后官奉礼郎、协律郎等职,卒年仅二十七,是个短命诗人。他的诗以幽艳险怪见称,后世有人称他「鬼才」,为晚唐讲求诗的形式美的诗人所宗。所着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有「四部丛刊」本。小传,是传记之一种,因所记比较简略,故名小传。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6 14:55:5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824.html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