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两汉]:两汉侠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译文及注释

城南有激烈的战斗,城北已经有多人战死,荒郊上得不到掩埋的尸体,正好供乌鸦啄食。

请替我告诉乌鸦:“且先为客死异乡的战士号哭招魂吧!原野上的尸体一定没有人埋葬,腐烂的尸体又怎能逃过你们的口腹!”

河水深浚而清凉,蒲苇丛丛密布。勇健的骏马已战斗而死,只剩疲惫的劣马匹徘徊哀鸣。 土地上盖起了军事堡垒,叫人民如何南来北往?庄稼已经无人收割,君主又吃些甚么?愿做忠臣保家衞国也无法实现啊!

想念各位忠诚衞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确实令人怀念。清晨时出征打仗,到日暮时却未能归来。

“战城南”鉴赏

诗歌在周代以至春秋时代的地位很高,甚至成为诸侯间酬答的用语,但经历了战国以至秦代,因政局动荡,战事频仍,已很少诗歌作品。到汉代独尊儒术,读书人都致力钻研儒家经学和写作歌颂盛世的汉赋,

《诗经》传统的歌咏质朴感情作品已没有在上层文人中出现。不过汉代并非没有可读性高的诗歌,这些诗歌其实都来自民间,作者已不可考。西汉初期,朝廷设置官署掌管音乐事务,名为“乐府”。在汉武帝时代,这官署有一个特别任务,就是仿效《诗经》的“采风”传统,收集各地的民歌。这批收集得来的民歌,后世称为“乐府诗”。

汉代的乐府诗秉承《诗经.国风》的传统,表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这些诗多是叙事诗,像说故事一样,写出一般人民的生活情状,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看法。西汉时代虽然称得上是盛世,但战事频仍,除了在西北常有外族滋扰,汉武帝又大力开拓边疆,人民长年要应付繁重的徭役,生活困苦。汉乐府中有不少是这类描写民不聊生情况的作品,例如《东门行》、《孤儿行》、《十五从军征》等,比《诗经》写得更深刻沉痛。这里介绍的《战城南》,是一首反战的诗歌,写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在战事连年下的困苦。

诗的开头描写一个惨烈的战后境况。战事刚结束,战场上留下大量阵亡士卒的尸体,任由乌鸦啄食。这时诗人以第一身的角度向乌鸦说话,请乌鸦先为战死的人哀嚎,说这些死在野地的士卒不会有人来殓葬,他们的尸体既不能逃出你们(乌鸦)的口腹,又何须这样心急把他们吃掉呢?下面再写战场的环境,四周一片荒凉,清冷的河水深不见底,岸边长满蒲苇显得昏暗,精锐的骑兵已战死,只剩下一些受伤的马匹在悲鸣。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过程,没有惨烈的厮杀,甚至连人也没有,因士兵在一开始已变成了尸体。作者从另一角度刻划战争的惨状,尸横遍野,群鸦啄食,水深草长,驽马悲鸣,一幅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使人强烈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作者对这些阵亡士卒深表同情,他们客死异乡,暴尸荒野,无人理会,实在十分可怜。作者忽发奇想,要求啄食尸体的乌鸦先为死者哀悼。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表现手法,以独白方式提出一个似乎荒谬的要求,去表现这个残酷而荒谬的现实。

诗的下半以一连串问句带出对战争的控诉。因连年征战,社会上民不聊生,人民无法安居,田野荒废。既没有禾黍收成,试问在上位的君主大臣又何来粮食?人民愿意做忠臣也很难如愿了。这里虽没有明言,但连串向统治者的质问已表现了对连年战事的强烈不满。最后四句以思念良臣来作结,这些为国尽忠效力的良臣,一早便奉命出征,到了晚上却回不来了,令人有无尽慨叹。

《战城南》描述战场的惨状,反映了当时的民生疾苦,从而对统治者提出控诉,表现了激烈而直率的感情。这首诗与大多数杂言体汉乐府诗一样,句式自由,杂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式,长短不一。全诗语言浅白,自由多变,灵活自然。表现手法也十分丰富,以寥寥数语写大战之后的战场惨况,而不直接描写战况,却令人从这个境况联想得到战事的残酷惨烈。诗中有两段独白式的说话,一段向乌鸦说,一段向在上位者说,在诗歌中都是较少有的手法。连串的质问、控诉,却没有答案,为诗歌渲染了悲凉愤慨的气氛,并从侧面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两汉侠名简介

两汉·两汉侠名的简介

两汉侠名 ...〔► 两汉侠名的诗(11篇)

猜你喜欢

饮马长城窟行

两汉两汉侠名

青青河边草,緜緜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古离别

南北朝江淹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东武吟

唐代李白

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

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

白日在高天,回光烛微躬。

恭承凤凰诏,欻起云萝中。

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

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

乘舆拥翠盖,扈从金城东。

宝马丽绝景,锦衣入新丰。

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

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门有车马客行

唐代李白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王明君

魏晋石崇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陵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秦女休行

唐代李白

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

手挥白杨刀,清昼杀雠家。

罗袖洒赤血,英声凌紫霞。

直上西山去,关吏相邀遮。

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

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素颈未及断,摧眉伏泥沙。

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

何惭聂政姊,万古共惊嗟。


战城南

南北朝吴均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天地

两汉刘彻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相逢行二首

唐代李白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定情诗

魏晋繁钦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

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

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

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

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

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

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