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马致远的诗 > 灞桥饯别(《汉宫秋》第三折)

灞桥饯别(《汉宫秋》第三折)

[元代]:马致远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挨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灞桥饯别(《汉宫秋》第三折)”译文及注释

【步步娇】请您不要把那首《阳关曲》轻易放下,我们现在虽然近在咫尺,却感觉如同相隔天涯。请慢慢地捧起玉杯饮酒。我本意是想在酒席前多待一会儿,暂且不要去管音乐是否和谐,您只要稍微拖延一会儿,再为我唱半句。

【殿前欢】为什么留下那舞蹈的衣裳,被西风吹散了旧时的香气。我实在是害怕宫车再次经过长满青苔的小巷,猛然间到达椒房殿,那一刻会想起菱花镜中的妆容,那风流倜傥的模样,又突然浮现在心头。看今日昭君出塞,何时能像苏武那样回归故乡?

【七弟兄】说什么大王,不当,依恋王嫱(即昭君),唉,怎么能忍受她临别时回头张望的情景!更何况那飘散的风雪中,旌节的影子在悠扬飘动,动听的关山鼓角声悲壮激昂。

“灞桥饯别(《汉宫秋》第三折)”鉴赏

《灞桥饯别》辑自《汉宫秋》第叁折,第叁折塬有十二支曲,此叁支曲都是汉元帝所唱(基于元杂剧体制,每一折中,皆某一角色独唱到底,故第叁折十二支曲全皆汉元帝所唱),着重表现汉元帝被迫离别王昭君时的痛苦心情。

【步步娇】曲词前有一段宾白科介(剧中的动作对白):「(做下马科)(与旦打悲科)(驾云)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唱)」,元帝下马,与昭君都表现得很悲恸,并与昭君饯酒,后即唱出此曲。「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叁句,《阳关叁叠》曲虽始于唐代王维,但戏剧情节用语可超越实际时序先后,汉代故事用唐人曲故,亦不为病;「咫尺如天样」即近在咫尺但却如天高之阔远的样子。接着「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叁句,写离别之苦,六朝江淹《别赋》有名句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既令人黯然销魂,古今不少文学经典都有写离别的片段,此处比之,特色在突出了对离人欲「延长别离时刻」,元帝劝昭君的饯别酒,嘱咐要「慢慢的捧玉觞」,又道「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和「你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慢慢的」、「捱些时光」、「俄延着唱」都是强调元帝内心不欲捨、不欲离的情感;又,从来歌唱协宫商、不走调,是很重要的,但为了要令彼此相处的时间拖长一些,元帝宁愿抚琵琶而歌的昭君「劣了宫商」,也要把歌唱得慢些,不捨之情可见何其深。

【殿前欢】曲词前有一段科介宾白,昭君留下舞衣予元帝留念(汉家衣服),故此元帝唱「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因发出人已去,则「留下舞衣裳」又何用的嘆喟,「被西风吹散旧时香」首字是衬字,后七字句被元代元维套用作所撰《昭君出塞》诗首句,此句之佳,在于以舞衣被吹散旧香,隐喻与所爱之人被迫离散,承接留衣记念情节而起波澜。接下来,「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勐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数句曲词,更由此眼前物而想像到未来,即昭君去后的日子,从此心怕自己乘坐的宫车,驶过通往后宫的青苔巷,宫中车巷长满青苔当然是艺术想像,昭君人去后,元帝亦懒再到后宫,故车巷也会长满青苔;椒房本是皇后所居,曲中用以借代后宫。但元帝的想像并未就此停下,他还想到若然入到后宫昭君昔日居处,看到她昔日所用的菱花形的镜子,她照镜上妆的端好妩媚样子,突然又浮现在心头,那将会是何等的难受呢!这一段想像是【殿前欢】曲最大的特色,人尚在眼前已想到人去后的情景,从今怕到的心情,进而想到揽物思人的悽楚,以反衬目前分别之艰难痛苦。末二句云「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将「昭君出塞」与「苏武还乡」对举,苏武之能回国令人欣慰,但对昭君之几时能回来,却是悬疑,令人惆怅不已。

【七弟兄】曲前昭君正行远,戏剧宾白是尚书对元帝加劝,元帝对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留住昭君而恼恨不已,尤其是当他看见昭君临去回头而望,因唱「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此际元帝的悲情渐升至高潮,自惭身为君王。「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二句,写眼前景,风雪中旌旗节仗的影子晃动,鼓音号角在发出悲壮的音声,与元帝心中的感情波动应合;此二句本化自杜甫《阁夜》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叁峡星河影动摇」,二句之佳,上句是耳所听到的,下句是眼睛所见到的,马致远句袭取了杜甫写夔州的诗句,转写长安灞桥饯别之景,情景交融,文学技巧极高。 元杂剧本供搬演,配以北曲,今乐谱虽不存,但因曲词是韵文,故仍具「音乐性」,有声情之美。因其北曲性质,杂剧曲词在押韵上是平庂通押,句子或多加插「衬字」轻声快读以歌唱。

【步步娇】六句全押韵,依《中塬音韵》属「江阳」韵,虽「放、样、唱」(仄声)与「觞、光、商」(平声)平仄不同,但在粤读仍觉押韵。此曲情感主要是不捨之情,节奏、句调慢咽含哀,以渲染整体上的悲剧气氛。明代孟称舜编《酹江集》在所选《汉宫秋》的眉批说:「读《汉宫秋》剧,真若孤雁横空,林风萧萧,远近相和。前惟白香山浔阳江头《琵琶行》可相伯仲耳。」评价极高,盖指此类情调。

【殿前欢】的押韵与【步步娇】相似,「裳、香、巷、房、妆、相、上、乡」平上去通押,每一韵与想像之辞应合,表现出想像层次感;尤其「怕宫车再过青苔巷」,到「勐到椒房」,再到「想菱花镜里妆」,想起「风流相」,然后一转至眼前「看今日」二句,极尽思想感情的转折。

【七弟兄】曲短,又带数短语,开首语调短促带出心情之乱,「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始道出「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语是伤心之极,末二句用景物声音写内心,言有尽而意无穷,且暗喻有关民族的哀嘆。

马致远简介

元代·马致远的简介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马致远的诗(22篇)

猜你喜欢

灞桥饯别(《汉宫秋》第三折)

元代马致远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挨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柳梢青

宋代石孝友

云髻盘鸦。眉山远翠,脸晕微霞。燕子泥香,鹅儿酒暖,曾见来那。

秋光已著黄花。又恰恨、尊前见他。越样风流,恼人情意,真个冤家。

孟冬寒气至

两汉古诗十九首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南歌子 其四

宋代石孝友

畴昔飞鸾侣,而今断雁行。西风岭外下斜阳。无赖一钩新月、挂人肠。

双泪沾襟袖,孤灯对客床。枕馀衾剩只残香。别得娇痴不睡、也思量。

赋张袁州隐斋三首其一

宋代度正

少时见敲搒,濈濈背欲汗。

及壮事州县,稍稍觉不惮。

由来只一心,今昔非异见。

君子远庖厨,夫岂恶刍豢。

长恐恶今熟,此道出无间。

是隐乃在我,扁榜安用办。

君侯退归来,此意却无限。

王戎不取道旁李

先秦先秦侠名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暑热思风

宋代王令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四八 王文正公

明代孙承恩

王公盛德,休休其容。人讦我誉,荐贤为公。智名勇能,公无可述。

致时太平,乃见公绩。

明月何皎皎

两汉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还邓觉民诗卷

宋代孙嵩

南山竹机笛,北山桐可琴。

得如听松风,中有太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