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译文及注释
白雪洗刷了金人掀起的战尘,大江已很平静,寒风阻住了楚天的白云,自己却在后方羁留。什么人来替这次胜利战绩谱写凯歌的悲壮,吹响进军的号角在古老的城楼?放眼河山自己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面对关河要塞的战云未靖的风景,禁不住剪亮烛光,看一看锋利的吴钩。想象着自己飞到采石,亲身经历了这振奋人心的大胜,想象当时雄壮的场面,骇浪滔天,狂风大作,果然壮阔!
回忆历史上的那年,正是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小谢,年轻力壮谱写春秋。小乔刚刚出嫁,紫罗香囊犹未焚解,不朽的功业已经建立,的确从容优游。可是如今,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然而,他毕竟是位热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击楫,扫清中原!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鉴赏
背景:
这首词的背景与南宋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采石矶之战有关。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金主完颜亮一直有南下的企图,但是这一战,金主完颜亮铩羽而归,还被部下杀死,金兵不得不撤退,这是南宋对金的作战中少有的大捷。消息传到南宋之后,爱国文臣武将们无不欢欣雀跃,主战派的张孝祥也感受到了这份喜悦,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充满了喜悦和振奋之情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赏析:
开篇快意:词人开篇便充满了快意之语,“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这两句点题之句,让人读来便有一种振奋之感。张孝祥所表现的感情,正是那种一洗前耻、将入侵者一扫而清的气势和声威。
悲壮气氛:接着词人描写了悲壮激烈的气氛,“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意思是说,不知道是何人在楼头吹角,洒下一片悲壮之军声。词人虽身不在前线,但心却一直在,他想象着自己飞到采石,亲身经历了这振奋人心的大胜。
历史联想:词人由现实联想到古代的著名大战,提到了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把虞允文的这次胜利与周瑜、谢玄的胜利相比拟,突出了虞允文在年富力强的时期建立奇勋。同时,词人进一步夸赞,以周瑜、谢玄的儒雅之风,赞美虞允文的从容不迫。
借古讽今:写到此处,词人笔锋一转,“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这两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词人触景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因为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还没有收复。但词人的结尾还是振奋的,“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长风而破万里浪,要趁着胜利扫清天下、收复北方的失地。
综上所述,这首词从听到采石大捷的喜悦写起,表现了对抗击侵略者的将领的赞美之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激情。整体喜悦的基调下有一丝小忧愁和悲壮,反而更使得这首词变得沉郁豪迈、奔放顿挫,读来令人鼓舞振奋。
张孝祥简介
宋代·张孝祥的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 张孝祥的诗(15篇)〕猜你喜欢
迈陂塘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