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张孝祥的诗 >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宋代]: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译文及注释

白雪洗刷了金人掀起的战尘,大江已很平静,寒风阻住了楚天的白云,自己却在后方羁留。什么人来替这次胜利战绩谱写凯歌的悲壮,吹响进军的号角在古老的城楼?放眼河山自己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面对关河要塞的战云未靖的风景,禁不住剪亮烛光,看一看锋利的吴钩。想象着自己飞到采石,亲身经历了这振奋人心的大胜,想象当时雄壮的场面,骇浪滔天,狂风大作,果然壮阔!

回忆历史上的那年,正是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小谢,年轻力壮谱写春秋。小乔刚刚出嫁,紫罗香囊犹未焚解,不朽的功业已经建立,的确从容优游。可是如今,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然而,他毕竟是位热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击楫,扫清中原!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鉴赏

背景:

这首词的背景与南宋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采石矶之战有关。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金主完颜亮一直有南下的企图,但是这一战,金主完颜亮铩羽而归,还被部下杀死,金兵不得不撤退,这是南宋对金的作战中少有的大捷。消息传到南宋之后,爱国文臣武将们无不欢欣雀跃,主战派的张孝祥也感受到了这份喜悦,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充满了喜悦和振奋之情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赏析:

开篇快意:词人开篇便充满了快意之语,“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这两句点题之句,让人读来便有一种振奋之感。张孝祥所表现的感情,正是那种一洗前耻、将入侵者一扫而清的气势和声威。

悲壮气氛:接着词人描写了悲壮激烈的气氛,“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意思是说,不知道是何人在楼头吹角,洒下一片悲壮之军声。词人虽身不在前线,但心却一直在,他想象着自己飞到采石,亲身经历了这振奋人心的大胜。

历史联想:词人由现实联想到古代的著名大战,提到了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把虞允文的这次胜利与周瑜、谢玄的胜利相比拟,突出了虞允文在年富力强的时期建立奇勋。同时,词人进一步夸赞,以周瑜、谢玄的儒雅之风,赞美虞允文的从容不迫。

借古讽今:写到此处,词人笔锋一转,“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这两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词人触景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因为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还没有收复。但词人的结尾还是振奋的,“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长风而破万里浪,要趁着胜利扫清天下、收复北方的失地。 综上所述,这首词从听到采石大捷的喜悦写起,表现了对抗击侵略者的将领的赞美之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激情。整体喜悦的基调下有一丝小忧愁和悲壮,反而更使得这首词变得沉郁豪迈、奔放顿挫,读来令人鼓舞振奋。

张孝祥简介

宋代·张孝祥的简介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 张孝祥的诗(15篇)

猜你喜欢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宋代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宋代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踏莎行·秋入云山

宋代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宋代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诉衷肠·赠周恩来

近现代毛泽东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而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迈陂塘

金朝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行香子·述怀

宋代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饯薛大夫护边

唐代李峤

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

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关山月

宋代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