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郑思肖 的诗 > 德佑二年岁旦

德佑二年岁旦

[宋代]: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德佑二年岁旦”译文及注释

力量远远不如胆量(或说力不从心),遇到人就白白地落泪。

心中只有一个中国梦,万古流传着《下泉》诗。

太阳就在天空照耀,我抬头就能看见,但天空那么高远,我又岂能问到,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我每天向着南方叩首膜拜,多么想看到大宋的旌旗高高扬起。

“德佑二年岁旦”鉴赏

这首诗是郑思肖在南宋末年,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急关头所作。诗中充满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首句“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诗人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力不从心、无法力挽狂澜的无奈和悲哀。面对国家的危难,他感到自己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改变现状,只能无奈地流泪。

次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对民族振兴的深切期盼。他借用《诗经》中的《下泉》篇,将自己的愿望与古人的情感相联系,表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和传承。这里的“中国梦”指的是恢复中原故土、统一中国的梦想。

第三句“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太阳就在天空照耀,他抬头就能看见,但天空那么高远,他又岂能问到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种无奈和迷茫,反映了当时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现实。

末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朝廷的忠诚和期盼。他每天向着南方(南宋朝廷的方向)叩首膜拜,多么想看到大宋的旌旗高高扬起。这种忠诚和期盼,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情感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振兴的深切期盼以及对国家前途的迷茫和担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在诗中,诗人通过借用典故、抒发感慨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的佳作,它展示了郑思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郑思肖 简介

宋代·郑思肖 的简介

郑思肖 一、基本信息

姓名:郑思肖(原名已不可考证,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

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表示心向南方,决不北面事异族)

别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出生年份: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

逝世年份: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享年78岁

出生地: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

职业:诗人、画家

二、家庭背景与教育

父亲:郑起(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官南宋平江(今江苏苏州)书院山长。郑起为人正直,曾挺身而出反对奸相史嵩之“起复”,后全家因支持正义而锒铛入狱。

母亲:楼氏,辛勤操持家务,全力支持丈夫的正义行为,对郑思肖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经历: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明忠孝廉义。14岁考中秀才,并开始游学四方。后来又考取太学生,应博学宏词科。 ...〔► 郑思肖 的诗(1篇)

猜你喜欢

饯薛大夫护边

唐代李峤

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

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关山月

宋代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德佑二年岁旦

宋代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端午感兴

宋代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晚至楚雄

明代程本立

楚雄城郭暮云间,城上悲笳惨客颜。僭国曾称白鹿郡,居人犹说卧龙山。

葡萄直自张骞得,薏苡空随马援还。今日封疆非汉土,王师无地不平蛮。


病牛

宋代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木兰 其二

清代谢香塘

倾城直欲作干城,忠孝由来出至情。

异代有人还继武,桃花马上请长缨。


绝命诗

清代和珅

五十年来梦幻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

留取香烟是后身。


壮士吟

唐代贾岛

壮士不曾悲,悲即无回期。

如何易水上,未歌先泪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