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龚自珍的诗 >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译文及注释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己亥杂诗(其五)”鉴赏

《己亥杂诗·其五》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诗的译文为:“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这首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诗人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也是轻松愉快的,因为诗人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复杂而真实的心境。

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诗中的“落红”并非无情之物,而是即使化作春泥也要继续滋养花朵,这种精神体现了诗人无私奉献、关怀后代的情怀。诗人在这里以落花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心系国家、关心民族命运的志向。

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精神。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寓意深刻而富有哲理,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和改革精神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返杭州的途中创作的。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龚自珍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改良主义者,深感国事艰难,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命运。然而,由于朝廷的腐败和顽固派的阻挠,他的改革主张无法实现,最终只能辞官离京。在离开京城的途中,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忧虑。这种情感在《己亥杂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抒发。

龚自珍简介

清代·龚自珍的简介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 龚自珍的诗(25篇)

猜你喜欢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韬钤深处

明代戚继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诉衷肠·赠周恩来

近现代毛泽东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而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柯敬仲墨竹

明代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饯薛大夫护边

唐代李峤

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

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关山月

宋代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竹枝词

明代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京师得家书

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宋代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