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译文及注释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峨眉山月歌”鉴赏
意境与情感:
《峨眉山月歌》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诗的前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述了诗人离乡远行,对家乡山水月色的深深眷恋。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
艺术手法:
诗中运用了多个动词,如“挂”、“入”、“流”、“发”、“向”、“下”等,使诗句充满了动态感,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地名,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使得整首诗的空间感和时间感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对峨眉山和月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诗中的“思君不见”也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三、创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
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的诗(210篇)〕猜你喜欢
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