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注释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鉴赏
这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全词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把人们带入一个清新、宁静、丰收的乡村夏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夜。明亮的月光惊动了栖息在树枝上的喜鹊,轻柔的夜风送来阵阵蝉鸣,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词人将嗅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以稻花香和蛙声为媒介,传达出丰收的喜悦和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稻花飘香,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而蛙声一片,更是增添了乡村夜晚的静谧与生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将视线从近处转向远处,星星点点,点缀在夜空之中,而山前则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种细致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词作的画面感,也表达了词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最后两句,词人将笔触转向了自己,回忆起了过去在乡村中的生活。他记得,在社林边有一家旧时的茅店,当他转过溪桥时,忽然又看到了它。这种怀旧的情感,不仅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也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
创作背景: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作大多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充满了爱国情怀。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是他的一首田园词,创作于他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的时期。当时,他因受到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而被迫退居田园,过上了隐居的生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这首词就是他在一次夜行黄沙道中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乡村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辛弃疾简介
宋代·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辛弃疾的诗(76篇)〕猜你喜欢
山亭柳·赠歌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水龙吟·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