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是仙家好别离”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与浪漫情怀,通常被解读为描绘七夕节(乞巧节)的情景,并借此表达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向往和对相聚不易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
恐怕是仙人们偏爱别离的凄美,所以才故意将相聚的时光设置得如此遥远,成为难得的佳期。自古以来,在那浩瀚的碧落银河之畔,想要相见便需等待那金风送爽、玉露凝霜的美好时节。
夜深人静,清冷的漏声渐渐移动,我们彼此遥望,等待的时间似乎变得格外漫长。天边微云轻轻飘散,却似乎还不足以连接你我,使得相聚的时刻一再推迟。
我怎能没有心意去酬谢那为牛郎织女搭桥的乌鹊呢?但在此刻,我更愿与蜘蛛一同乞求那灵巧的丝线,希望能为我们也编织出一段美满的姻缘。
“恐是仙家好别离”鉴赏
神话与现实的交融:诗开篇即以“恐是仙家好别离”引入神话元素,将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与现实情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神秘而浪漫的气息。诗人通过想象仙人们的偏好,巧妙地解释了人间为何会有如此多别离与等待的哀愁。 时间与空间的跨越:“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两句,不仅描绘了银河两岸的壮丽景象,还强调了相聚之难,需要天时地利的完美配合。这里的“金风玉露”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美好爱情的象征。 情感的细腻表达:“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两句,通过时间的推移和景物的变化,细腻地表达了等待中的焦虑与期盼。漏声渐移,暗示时间的流逝;微云未接,则象征着距离的阻隔与相聚的艰难。 乞巧与祈愿:最后两句“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将乞巧节的习俗融入诗中,既表达了对乌鹊搭桥之恩的感激,又寄托了自己对美好姻缘的祈愿。蜘蛛乞巧丝,更是象征着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获得幸福与美满。 整首诗以七夕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李商隐简介
唐代·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李商隐的诗(8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