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李商隐的名句 > 蓬山此去无多路

蓬山此去无多路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此去无多路”译文及注释

见面不容易,离别也太难,东风已经无法挽救百花的凋残。

春蚕直至死才吐完最后那口丝,蜡烛成了灰后,流下的泪儿才乾。

晨起怕照镜,只愁云鬓散乱,夜间吟咏,一定也感到月光太寒。

从这里到蓬山没有多少路,绿衣使者嗬,请为我去看看。

“蓬山此去无多路”鉴赏

唐代是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除了盛唐的王维和李白,介乎盛唐和中唐之间的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到了晚唐仍有不少出色的诗人,李商隐是其中之一。他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但他对后世的影响比杜牧大得多。许多评论家认为,李商隐的在唐代诗人的重要性,仅次于李白、杜甫和王维。清人选辑的《唐诗叁百首》,李商隐诗的数量就佔第四位。他的七律写得很好,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以清丽词句构成朦胧委婉之美。在宋代及以后,李商隐诗受到很多人喜爱,也有多人模仿。

李商隐以他的「无题诗」最受注意,在李商隐之前并没有人刻意以「无题」为诗命题,只有些因年代久远而遗失题目,而李商隐诗作中却有十多首题作《无题》。这些《无题》诗大多含蓄委婉,主题隐晦,有众多不同的解说。有人认为李商隐《无题》诗中另有寄託,这与他的坎坷政治经歷有关。李商隐自负才华,但一直没有晋身官场的门径,直到遇上当时的天平节度使令狐楚。令狐楚很赏识李商隐,让他成为自己的幕僚。因令狐楚的关係,李商隐终于得中进士。但不久令狐楚病逝,李商隐应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到甘肃任幕僚。王茂元很赏识他,甚至把女儿嫁了给他,谁料这令李商隐捲入了当时的「牛李党争」漩涡之中。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被视为李党中人。李商隐投靠王茂元,被牛党的人认为他忘恩负义,而李党的人又认为他是牛党。于是李商隐两面不讨好,无论牛党还是李党当政,他都受到排挤,终其一生只能在不同地方当低级幕僚。政治上的打击,加上后来中年丧妻,使李商隐心中有难解的郁结,他的诗作也常见难以言喻的感伤。

这里介绍李商隐「无题诗」中最为人传诵的一首。诗歌既称「无题」,我们不知道是为了甚么主题而写,只能以字面去理解诗意。这似一首爱情诗,表现相思之情的缠绵悱恻。诗的第一句便有无限伤感,句中用了两个「难」字,「相见时难」表示与相思之人难以见面,「别亦难」却不是困难,而是分别时难以割捨,痛苦难以忍受。第二句写「东风无力」,意即春天已近尾声,百花开始凋谢,比喻美好时光的逝去,有一种无奈之感。第叁、四句最为经典,写一种深刻的思念和痴情,至死不渝。「丝」与「思」谐音,表示自己对相思之人的想念,有如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蜡炬燃烧时滴下蜡泪有如人的哭泣,借以表示这种不能相聚的悲哀不绝,像蜡炬要烧尽成灰泪才会乾。诗人以形象化的意象去表现抽象的感情,表示相思眷恋之深,却因无法相聚而致失望痛苦,但内心仍有一种炽热的追求,至死不渝。

以上四句写内在的感情,下面则从外在描写进一步刻划感情。第五句写主人公早上照镜发现云鬓有变,应是因思念的折磨致鬓髮变白,看到自己憔悴的样子又不免发愁。第六句写晚上大概不能成寐,吟诗遣怀,但也无法排解,只有凄冷的月光相伴。他这样夜不成寐,早上为颜容憔悴发愁,形成恶性循环,越堕越深。尾联写既思念深切,却又无法见面,只好盼望有使者代传音讯。诗人以蓬山借喻对方居处,既无路可登,希望有像王母使者的青鸟,飞到山上代为探望。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按照律诗的规则,中间两联需要对仗。这首诗的颔颈两联就对偶工整,但又似随口道来,完全不觉有斧凿痕迹。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含蓄委婉,主题朦胧,有众多不同的解说,而他以清丽词句和丰富的意象表现细腻的感情,音节铿锵,哀婉动人,受到歷代的欣赏。

创作背景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他的集子里很多,无论古、近体,无论律绝诗都有。因为无题,再加上他的故为隐僻,以致自古没有一定的解释。

这是一首盪气迴肠的哀情诗。「春蚕」一联,脍炙人口,传诵千古。

冯浩《集注》说:「首言相晤为难,光阴易过;次言己之愁思,毕生以之,终不忍绝;五言惟愁岁不我与;六谓长此孤冷之态;末句则谓,未审其意旨究何如也。」此只就字面逐句揣度其意,始终未说出所以然来。

据苏雪林女士考证,开成四年,文宗为追悔太子之死,杀了一些谗谮太子的宫人。《新唐书:庄恪太子传》:「是年暴薨,帝悔之。明年下诏以陈王为太子,置酒殿中,有俳儿缘橦,父畏其颠,环走橦下。帝感动,谓左右曰:『朕有天下,反不能全一儿乎?』因泣下。即取坊工刘楚才数人,付京兆榜杀之,及禁中女倡十人毙永巷,皆短毁太子者。」卢轻凤给文宗生了蒋王宗俭,谗谮太子时可能有她。此次所杀宫内女倡,亦可能有向卢氏姊妹学歌舞的弟子。因此后来她俩即畏罪投井自杀。

此诗即义山于此案发生时所作。当时义山听到诛杀宫人,已担心他的爱人危险,但苦不知真相,在外着急万分。头句是说,见面和分别,都不容易,因为宫墙内外,宛如仙凡之隔。次句藉春尽花残,写自己无力护花。叁四两句,乃写彼此情深,至死不渝。五六两句,想像卢氏姊妹近况──对镜已经发愁,并一定觉得情形不对了吧──「应觉月光寒」?末联是究竟真相如何,自己猜想无用,还是派人去探听探听的好。

李商隐简介

唐代·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李商隐的诗(83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