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9-11 11:12:05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翻译

浮图(和尚)文瑛居住在大云庵,这个地方四周环水,正是当年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他多次请求我写一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写的记,是描绘亭子的美景。请您为我记述建造这个亭子的缘由。”

我说:从前吴越国存在时,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方向修建了南园;他的外戚孙承祐,也在南园旁边修建了园林。等到吴越国向宋朝纳土归降后,这些园林并未被废弃。后来苏子美开始建造沧浪亭,再后来这里就被僧人居住,这便是现在的大云庵了。自大云庵建立以来已有二百年,文瑛寻访古代的遗迹,在荒凉残破的废墟上重新恢复了苏子美当年建造的亭子的格局:因此,这个大云庵又变成了沧浪亭。

历史沧桑,朝代更迭,世事变迁。我曾登上姑苏台,眺望那五湖烟波浩渺,群山苍翠连绵。那些曾是太伯、虞仲建立的基业,阖闾、夫差争夺的疆土,伍子胥、文种、范蠡等英雄豪杰苦心经营的地方,如今都已不复存在。那么,这座庵和亭子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尽管钱镠趁着乱世崛起,窃取了政权,但他能够保有吴越之地,使国家富强、军队强大,国祚绵延近四代。他的子孙和姻亲,趁着时机奢侈僭越,修建了宫殿、园林,极尽一时的繁华。而苏子美建造的这座亭子,竟然能被僧人所如此敬重。由此可见,士人想要名垂千古,不与那些消逝的世事一同湮灭,是有原因的。文瑛喜爱读书作诗,与我们这些人交游,我们便称呼他为“沧浪僧”。

赏析

这篇《沧浪亭记》不仅是一篇记述园林变迁的散文,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感慨和人生哲理。

  1. 历史沧桑与人文传承:文章通过对比吴越国的兴衰、苏子美沧浪亭的变迁以及大云庵的重建,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然而,在这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河中,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苏子美的沧浪亭虽历经沧桑,但在文瑛的努力下得以恢复,成为新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

  2. 士人精神与名垂千古:文章通过钱镠家族及其子孙的奢华与苏子美亭子的被敬重,探讨了士人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钱镠家族虽曾权势显赫、极尽奢华,但终究随着历史的流逝而消散;而苏子美的亭子却因其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而被后人铭记和敬重。这说明士人要想名垂千古,不在于权势和财富,而在于他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贡献。

  3.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文章在描述沧浪亭及其周围环境时,注重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沧浪亭环水而建,与周围的五湖、群山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同时,文章又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赋予了这片自然景观以深厚的人文内涵。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不仅展现了沧浪亭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4. 个人情感与文学表达:文章在记述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文学表达。作者对沧浪亭的变迁感到惋惜和感慨,对文瑛的努力和坚持表示赞赏和敬佩。同时,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议论,展现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这种个人情感与文学表达的融合,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