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25 12:56:30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唉唉!国家一盛一衰的道理,虽说是出自上天命定,难道便与人的作为无关吗!追究一下庄宗所以得天下和他所以失天下的原故,就可以明白了。
社会上传说晋王临死的时候,赐给庄宗三枝箭,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起他来的,契丹和我结为兄弟,然而却全背叛了晋,归附了梁国。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可要紧别忘记你父亲的心意!”庄宗接受了箭,藏到太庙里。
以后每逢用兵,就派一位从事,到太庙里献祭祷告,请出箭来,用锦囊盛着,背负了它走在前面,等战胜回来把箭仍缴入太庙。当他用绳子绑缚着燕王父子、用木匣盛着梁国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报告大功告成的时候,他那种气概的雄伟,意态的昂扬,可以说是威风极了!
然而到了仇敌已经灭绝,天下已经平定之后,却只有一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就在四面响应,以致张皇失措地向东逃生,没等看见乱贼的面,军队已经离散,君臣互相看着,不知到哪里去才好;甚至割下头发向天发誓,眼泪流下都沾湿了衣裳,这又是何等的泄气!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他成功和失败那些事迹造成的原因,完全出自人的作为呢?
《书经》上说:“骄傲自大招来祸患,谦卑虚心得到好处。”忧慎勤劳可以兴旺国家,安逸享乐可以戕杀身体,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当他兴盛的时候,合天下的英雄豪杰,没有能和他争斗的;到他衰败的时侯,只几十个伶人就把他困住,以致本身被杀而国家灭亡,给天下人嗤笑。要知道祸患往往发生在对于微细事情疏忽的累积,而人的聪明勇敢却大都给自己过于溺爱的东西所蒙敝,又哪能只是伶人呢!因此,作了《伶官传》。
赏析
本文是议论文。作者藉后唐庄宗之兴亡事迹,阐明“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之理,而结以“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二语。
文分四段。首段先点出主题,就庄宗兴亡事迹,可知不只是天命,而与人事亦大有关系。二三两段即分敍庄宗之兴亡事迹:在他国之初是如何谨慎,如何智勇;但到天下已定之后,却又迅速灭亡,究竟是何缘故。最后故意用疑用之句,透出“皆自于人”一语,回到首段点出之主题。末段引《书经》之语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证明庄宗之丧亡,全在人事不善。而“数十伶人困之”,则为暗示作《伶官传》之意。最后“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即本文的结论。人之嗜欲无穷,所溺者多,皆起于“逸豫”.皆由于“满”,又皆足以亡国灭身,宠信伶人只其一端而已。
本文简短而意思丰富,有抑扬开阖之妙,自古称为名作。其中如“忧劳”二句及“祸患”二句,后世已引为格言。至其将成败盛衰之理,归到人事上来,打破“听天由命”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传统说法,在千年以前也算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作者/出处
欧阳修
欧阳修,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仁宗天圣八年(一〇三〇)举进士,初任西京推官,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及兵部尚书等职,官至太子少师。欧阳修出身寒微,了解民生疾苦与社会弊端。政治上,他支持改革派的范仲淹推行变法,曾因此数度被贬。晚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辞官归隐。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巨擘,与尹洙、梅尧臣等同倡平易朴实的诗文,反对当时奇涩险怪的文风。他又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继承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欧阳修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无论散文、诗、词都有很高成就。欧阳修也精于史学,曾奉诏修《新唐书》,又自撰《五代史记》。有明天顺(一四五七──一四***)间刊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传世。
创作背景
本文乃《新五代史》卷三十七《伶官传》的序文。在中国历史上,从唐亡到宋兴,中间相距有五十余年,经历了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世因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因为时间短促——长的也不过十几年,短的只有三四年,便合为一编,称为《五代史》。这部史书,在宋初已由门下仕郎、参知政事、兼修国史的薛居正,奉敕根据前代实录撰就;到了欧阳修,因为不满意这部着作,遂自己私撰了一部,对于旧作不免有所增删。后世为了有所区别,称薛撰为《旧五代史》,称欧撰为《新五代史》。就史实来说,旧史较为翔实,就文章来说,则新史较为优美;于是也像新旧《唐书》一样,后世全视之为正史,收在《二十四史》内。伶官,是一种掌歌舞的乐官,在旧史中本未立传,是新史增列的一部分。欧阳修所记,亦只后唐庄宗朝四个伶官(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的生平事迹,这些人本在旧史《庄宗本纪》中亦有记载,不过不如新史详尽。后唐庄宗在五代诸帝中本是武力显赫的一位英主,只因他懂音律,能制曲,喜爱歌舞,建国以后,志骄意满,耽于逸乐,于是便日与伶官嬉戏,将伶官擢之高位,听其败政乱国,以致众叛亲离,本身被弑。欧阳修所以特为伶官立传者,用意即在借此说明国家兴亡之由,以为后世鉴戒。这篇序文就是说明他这种用意。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25 12:56:3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886.html
上一篇
兼爱上原文及翻译注释
下一篇
秋声赋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