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译文及注释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蚕妇”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通过描写一位蚕妇入城归来后的所见所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与劳动者的艰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这两句诗以蚕妇的口吻,叙述了她进城售丝的经历。蚕妇辛辛苦苦地养蚕、抽丝,希望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改善一下生活。然而,当她带着满心的期待进入城市,却发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悲伤,泪水浸湿了她的衣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养蚕人辛勤劳作,却只能穿着粗布衣裳;而那些不劳而获的富贵之人,却能够身着绫罗绸缎,享受着养蚕人的劳动成果。这种强烈的不公让蚕妇感到愤怒和无奈,同时也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蚕妇的口吻,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对养蚕人的同情和怜悯,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他通过一个小小的蚕妇,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引发了我们对于社会公正和劳动者权益的思考。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让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张俞简介

宋代·张俞的简介

张俞张俞,隽伟有大志,游学四方,屡举不第,宋仁宗宝元初年(1039年),西夏事起,曾上书朝廷论边防事。因人推荐,经试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但他把官职让给父亲,自己却愿在家隐居。益州长官文彦博特别优待他,为其出资买得青城山白云溪唐人杜光庭故居安置,自号“白云先生”。七诏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余年,卒年六十五。张俞非常重视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率先创办“少愚书院”,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亲自教授。明代时改“少愚书院”为“子云书院”。著有《白云集》,已佚。《东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 张俞的诗(1篇)

猜你喜欢

即事三首

明代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

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渡易水

明代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酌贪泉

魏晋吴隐之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立春偶成

宋代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题许道宁画

宋代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咏荆轲

魏晋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塞上曲送元美

明代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就义诗

明代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之零陵郡次新亭

南北朝范云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侍宴咏石榴

唐代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