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译文及注释
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远处的几座孤峰呈现出一派萧瑟愁苦的样子,似乎在酝酿黄昏时的一场大风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天随子一起隐居。可是他现在在哪里呢?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残柳参差不齐地在寒风中飞舞。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鉴赏
这首词是姜夔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冬天,自浙江湖州前往苏州访问范成大,途经吴松(今江苏吴江)时所作。吴松江边,太湖之滨,一路明山秀水,自然引起了词人的几多感慨。
三、赏析
上片:
开头两句“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高远之景。秋末冬初,大雁从北方幽燕之地飞来,故谓之“燕雁”。又因雁为候鸟,秋来春去,自由往还,无所容心,故着以“无心”二字。“太湖西畔”点明方位,吴松在太湖之东,隔湖而望,境界空阔,所见甚远。“随云去”写燕雁伴随着白云向南飘然而去,既可见出云飞雁随的动态美,也可见出雁随云飞的悠然神态。
接下来的两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运用拟人化手法写黄昏欲雨时的近处山景。前句写时界初冬,草木凋零,几座山峰姿容寒瘦,景色凄凉,像似人的清寒贫苦。后一句写黄昏时候,天气阴沉欲雨,四顾苍茫,万籁俱寂,惟有那几座清苦不堪的山峰依然在暮色中,相对遥望,好像是彼此正在晤谈,酝酿着这场黄昏的寒雨。这样写来,不仅生动描绘出寒山景色和寒冬日暮的阴沉天气,而且写来山容如活,饶有蕴藉。
下片:
换头两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述说欲与古人偕隐之志。“第四桥”在吴江县城南石塘,河中有甘泉,水极清冽,陆羽《茶经》品为天下第四,桥因得名,亦称甘泉桥。“天随”即陆龟蒙,号天随子,苏州人,隐居吴江甫里,又号甫里先生。常以舟载书籍、茶灶、钓具,放游于江湖,时谓之江湖散人。姜夔仰慕他,自比天随子,曾作诗说自己“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除夜自石湖归茹溪》)“沉思只羡陆天随,蓑笠寒江过一生。”(《三高祠》)杨万里也说他“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这两句不是简单地提唱、落应,而是写从冥思遐想中返回现实。“拟共天随住”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凭阑怀古只是一种寄托和追求,抒发思古幽情之后,仍然要面对现实。
末尾三句“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笔端流溢着欲见古人而不得,思欲同隐而不能的惆怅和哀感。而最后一句写柳为残败之柳,舞为参差之舞,似有历尽沧桑、不胜凄凉之意。这样就形象地把往事烟消,怀古如梦,零落平生的哀愁一笔写尽,力透纸背。
四、总结
这首词是姜夔揉合情景、自抒胸臆的怀古小词。词中随云去的燕雁、商略黄昏雨的清苦数峰、参差飘舞的秋柳,乃至拟共天随住的词人自身,都处在无穷变化的艺术魔法中。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达了词人对古代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惆怅。
姜夔简介
宋代·姜夔的简介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 姜夔的诗(29篇)〕猜你喜欢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