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高骈的诗 > 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

[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意境悠远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日庭院的美景,充满了生活情趣与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

夏日时光悠长,绿树成荫,浓密的树荫带来丝丝凉意。远处的楼台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池塘中,水天一色,景致如画。微风轻轻拂过,晶莹剔透的帘子随风轻轻摆动,仿佛连空气都变得灵动起来。此时,满架的蔷薇花盛开,香气四溢,弥漫了整个庭院,让人心旷神怡。

“山亭夏日”鉴赏

景物描绘生动细腻:诗人开篇即以“绿树阴浓夏日长”勾勒出一幅夏日炎炎却又不失凉爽的画面,绿树的浓荫为酷热的夏日带来了一抹清凉。接着,“楼台倒影入池塘”一句,通过楼台与池塘的倒影相映成趣,展现了水面的平静与景物的和谐,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空间感。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水晶帘动微风起”一句,通过帘子的微动巧妙地引入了风的元素,使得原本静态的画面瞬间生动起来。微风的轻拂不仅带来了凉爽,也预示着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一动态的描写也为后文的“满架蔷薇一院香”埋下了伏笔,暗示了花香是随着微风飘散至整个庭院的。

嗅觉与视觉的完美结合:“满架蔷薇一院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不仅用视觉描绘了蔷薇花的盛开之态,更通过嗅觉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扑鼻而来的花香。这种跨感官的描写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使整首诗更加立体、生动。

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整首诗通过对夏日庭院景致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享受。在炎热的夏日里,诗人能在这样一方庭院中寻得清凉与宁静,实属难得。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景物描绘、巧妙的动静结合、跨感官的描写方式以及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成为了描绘夏日美景的经典之作。

高骈简介

唐代·高骈的简介

高骈高骈(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 ...〔► 高骈的诗(1篇)

猜你喜欢

竹枝词

明代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京师得家书

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对酒

清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寻胡隐君

明代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夏日途中

唐代李廓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月儿弯弯照九州

宋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淮村兵后

宋代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七哀诗三首·其一

两汉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塞上

宋代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