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夏日
[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意境悠远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日庭院的美景,充满了生活情趣与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
夏日时光悠长,绿树成荫,浓密的树荫带来丝丝凉意。远处的楼台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池塘中,水天一色,景致如画。微风轻轻拂过,晶莹剔透的帘子随风轻轻摆动,仿佛连空气都变得灵动起来。此时,满架的蔷薇花盛开,香气四溢,弥漫了整个庭院,让人心旷神怡。
景物描绘生动细腻:诗人开篇即以“绿树阴浓夏日长”勾勒出一幅夏日炎炎却又不失凉爽的画面,绿树的浓荫为酷热的夏日带来了一抹清凉。接着,“楼台倒影入池塘”一句,通过楼台与池塘的倒影相映成趣,展现了水面的平静与景物的和谐,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空间感。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水晶帘动微风起”一句,通过帘子的微动巧妙地引入了风的元素,使得原本静态的画面瞬间生动起来。微风的轻拂不仅带来了凉爽,也预示着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一动态的描写也为后文的“满架蔷薇一院香”埋下了伏笔,暗示了花香是随着微风飘散至整个庭院的。
嗅觉与视觉的完美结合:“满架蔷薇一院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不仅用视觉描绘了蔷薇花的盛开之态,更通过嗅觉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扑鼻而来的花香。这种跨感官的描写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使整首诗更加立体、生动。
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整首诗通过对夏日庭院景致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享受。在炎热的夏日里,诗人能在这样一方庭院中寻得清凉与宁静,实属难得。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景物描绘、巧妙的动静结合、跨感官的描写方式以及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成为了描绘夏日美景的经典之作。
唐代·高骈的简介

高骈(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 ...〔
► 高骈的诗(1篇)〕
明代:
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十二峰頭秋草荒,冷煙寒月過瞿塘。
青楓江上孤舟客,不聽猿啼亦斷腸。
明代:
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别語,隻道早還鄉。
清代: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清代:
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明代:
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渡水複渡水,看花還看花。
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
唐代:
李廓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樹夾炎風路,行人正午稀。
初蟬數聲起,戲蝶一團飛。
日色欺清鏡,槐膏點白衣。
無成歸故裡,自覺少光輝。
宋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
宋代: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两汉: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複棄中國去,委身适荊蠻。(委身 一作:遠身)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号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宋代:
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幹。
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雲看。